在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幾種技能中,讀、聽均屬于語言輸入過程,剩余兩種技能屬于語言輸出過程。在表示語言輸出時,人們經常用“語言使用”、“產出目標語”、“語言產出”等進行表示。加拿大著名語言學家Swain分析后強調,輸出并非簡單的語言產出,產出語言的活動也屬于輸出,因此輸出并非靜止狀態(tài),而是動態(tài)過程。
克拉申忽略了輸出在習得中的作用,認為輸出是習得語言的結果,并非習得原因,因此對學習并無直接促進作用。國際著名應用語言學家Gass等人研究后表示,整合模型針對二語習得問題指出,輸出主要指學習期間的積極組成,而并非學習語言知識獲得的結果,強調了語言輸出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作用。
克拉申輸入假說中排斥和忽視了輸出語言的重要性,而是將輸入語言作為強調重點。Swain研究后得到的輸出假說補充和批評了輸入假說,進一步豐富了相關理論,為此后的發(fā)展和研究提供了參考。
Swain在原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強調了二語習得和輸出具有一定關聯,即輸出受限后,二語習得也會受到影響,并給出了輸出假設。在具體研究時,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加拿大發(fā)育沉浸式教學,發(fā)現語言輸入量和語言輸出質量并無明顯的正相關性。認為學生缺少輸出機會是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而學生理解輸入不足則是因為未將轉化為自身知識,因此二語能力未能充分體現出來。針對上述現象,Swain表示在發(fā)展學習者二語能力的過程中,僅憑可理解性輸入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只有引導或迫使學習者輸出語言才能有效提高語言水平。
根據分析結果,可將語言輸出功能歸納為下述幾點:(1)使用反思語言,語言認知功能是學習者語言輸出的基本功能,即學習者可以內化、控制語言知識;(2)驗證假設,對學習者目標語假設進行測試時,可利用語言輸出進行測試;(3)提升意識功能或“注意”功能。學習者在產生目的語的期間通常會發(fā)現可使用語言、想要使用語言二者間存在的差距,從而使學習者及時了解是否全面掌握或徹底掌握基本語言形式,以及還有哪些內容尚未掌握。對于學習者而言,可根據輸出目標語了解在語言學習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在此后的發(fā)展中了解并注意語言形式,積極主動的提高和完善自己;(4)強化流利度,可通過輸出來強化語言自動化能力,促使二語流利度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另一位國際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kehan對語言輸出進行分析和討論后,在原本功能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功能:其一,話語技能,主要指轉換話輪技巧、語篇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強調在輸出話語中這些技巧才能實現;其二,個人說話能力,人們若要將自身想法表達出來,則需掌握駕馭話題的能力,即找到個人意見表達的方法。
因此,Swain和Krashen根據自身研究成果分別給出了上述假說,標志著輸出和輸入均較為重要。正因如此,高等院校英語教師可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了解學生英語水平、英語能力,在此基礎上為其營造出輸出輸入融合的新型模式,在選擇教學材料時,要將教學材料難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即比學生英語水平略高即可,從而有效鍛煉學生語言輸入能力。此外,在教室提供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基礎上,學習者自身也可融入原本學習經驗對輸出結果加以優(yōu)化,從而使英語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