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毛,一個用生命詮釋寫作的臺灣女作家,一個被無數(shù)青少年熱愛的女作家,一個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創(chuàng)作的作家。特立獨行的三毛,其人其文都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凄美紛彩的世界。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唯美的流浪史,在真實與自由中抒發(fā)對生命意義的表達。
關鍵詞:三毛;流浪;藝術風格
臺灣女作家三毛作為現(xiàn)代女作家的代表,身上流露出的自由、豪放讓人欽佩。她一生到過59個國家和地區(qū),逃學、苦戀、遠走高飛、沙漠中美妙的愛情,以及最后的自斷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淚;她很浪漫,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三毛的作品充滿著傳奇性,而三毛自身充滿奇特而動人的神秘性。毫無疑問,這些都與她的人生態(tài)度分不開,而這種態(tài)度又奠定了她創(chuàng)作的藝術風格。
一、流浪自由的個性建構了她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三毛早熟,生性敏感孤僻,少女時代七年自閉,大學所選的專業(yè)又不是自己偏愛的文學與藝術而是哲學,短短的45年生涯中自殺過數(shù)次,對生死有著非同一般的困惑迷惘與痛楚體驗,也有著非同常人的清醒與禪悟。
三毛注重通過對生命的體驗來詮釋生命的意義,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她曾寫過的《橄欖樹》之歌就是她發(fā)自內(nèi)心的流浪之歌。她去萬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居家謀生,同當?shù)厝艘粯尤淌苤耧L、驕陽,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隨著這種特意的生命體驗而悄然改變。三毛把“撒哈拉”原始洪荒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象,在自己夢寐以求的撒哈拉,她以理性的眼光審視撒哈拉沙漠近乎殘酷的美,也真真切切體會到了一種靜穆、闊大、渾厚、拙樸的美,一種驚心、蒼茫、荒涼、厲裂得近乎原始洪荒的美。這一切都深深激起三毛無限的創(chuàng)作情懷,加之“七年面壁”鑄就的一筆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得三毛對于極細小的事,都能引發(fā)她深深的震撼和強烈的思考。
愛情是三毛生命的中心,至真至純完美永恒的愛情是三毛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支柱。早熟的三毛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神秘朦朧的單戀,生生死死皆為情。中年的時候她嫁給荷西,《結婚記》記錄了她在沙漠中與荷西倉促結婚的戲劇性過程,種種滑稽可笑與莊嚴的結婚儀式交織在一起,雖然沙漠條件艱苦,物質資源匱乏,但在三毛的眼里,一切都充滿快樂。但就在籌備婚禮的時候,新郎卻突然逝世,她無法再獨活,卻被家人從死亡戰(zhàn)線上拉了回來。在《夢里花落知多少》里,三毛把對丈夫荷西的追憶、眷戀和懷念寫得那樣情深意切、哀傷感人。我們從她的文字里面明顯能體會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絕望。正如三毛自己所說:“我的手寫我的口,以我的口,表達我的心聲。”三毛內(nèi)心深處的陰影和疼痛,總是不經(jīng)意地就從筆端流瀉①。
二、流浪的生活賦予她寫作的激情
生命,在一個人的身上凝聚、迸發(fā),并通過人的言行舉止體現(xiàn)出其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探索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忌洗髮W之后,三毛選擇了極不喜歡的哲學。三年之后,她毅然告別父母,流浪遠方,向她神往已久的撒哈拉沙漠走去,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這就是她在不知不覺地尋求生命的最佳表達方式。背包客的生活打造了她最美好的文字,她用自己的所見所聞,以“自傳”手法向世人闡述了堅強、脆弱、憤怒、情仇……沙漠里的三毛是幸福的。三毛本計劃在沙漠待上一年,可時間一直延續(xù)長達六年。三毛說:“其實當初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我,而不是荷西。后來長期留了下來,又是為了荷西,不是為了我。”②她從周圍普普通通的人寫起,溶入自己的感情,清新、通俗、機智、詼諧,字字嵌真,筆筆求實,不雕不琢,情真意切。這種真性真情使得三毛作品的“敘事”中往往呈現(xiàn)出詩與畫的意境。
三毛的自我抒寫來源于率真和積極的人生觀,她很重視生活,明確地宣稱她的寫作是“游于藝”的。三毛說:“像《雨季不再來》,因為年紀輕不知道怎么游戲人間,過了好苦悶的青少年時代。后來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時間,過一天就短一天,我一定要享受人生。”她正是以對日常生活全部細事和孕育其中的私人情感的原生態(tài)展現(xiàn),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詩意感覺。三毛喜歡漂泊,喜歡流浪,喜歡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喜歡一邊流浪一邊在人生與藝術兩個世界中渴望和探尋,三毛沒有走虛構小說的創(chuàng)作之路,她從生活本身受到她啟發(fā),不去編故事,只去寫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鮮的人生經(jīng)歷,恰恰構成生活中最真實不過的故事,以至于讀者往往無法區(qū)分它是文學作品,還是生活本身。讀她的散文,仿佛在聽一位朋友講述她動人的經(jīng)歷、深刻的感悟、淡淡的憂傷、無羈的快樂,令人溫暖而又感動。
三、藝術魅力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xiàn)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nèi)绾卧诤L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③三毛經(jīng)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diào)。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并對她日后的寫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三毛曾一再強調(diào):“我的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不真實的事情,我寫不來,我希望不要再等十年我就能夠再拿筆寫,我以后要走我的路,找尋我的路,但是有一點,我知道我做不到的,就是寫不真實的事情。”④
三毛在文章中對人物和景物進行了大量的白描。她總是寫原生態(tài)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為的雕琢!跺羞b七島游》寫道:“一幢幢紅瓦白墻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綠得如絲絨的草地上。細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頭吃草,有一個老婆婆在喂雞,偶爾傳來的狗叫聲,更襯出了這個村落的寧靜。”如此質樸清新的文字,直把讀者拉入畫境中去,連遠處的狗吠也是那么清晰的在耳畔響起。三毛刻畫的人物也是通過對人物的外貌和語言進行白描來再現(xiàn)真實的人物形象的。如愚昧無知生怕被鏡子收去魂魄的撒哈拉婦女,在滾燙沙漠背負重物艱難行走的撒哈拉老人,漂泊異鄉(xiāng)的臺灣漁民,流落街頭的日本商販……這些都是她筆下活生生的例子,三毛從生活的實際出發(fā),表現(xiàn)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統(tǒng)一的性格,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她的文字里總是流露著女性的柔美和細膩。《沙漠中的飯店》是記述她和外國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樂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沒有成為他們和諧生活的障礙,相反卻成為這對柴米夫妻快樂的源泉!督Y婚記》則記錄了她在沙漠中與荷西倉促結婚的戲劇性過程,種種滑稽可笑與莊嚴的結婚儀式交織在一起。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說道:“我一次又一次的愛撫著你,就似每一次輕輕摸著你的頭發(fā)一般的依戀和溫柔。我在心里對你說——荷西,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這一句讓你等了十三年的話,讓我用殘生的歲月悄悄只講給你一個人聽吧!”情之所至,筆之所至,內(nèi)心奔涌的情感透過筆尖,以最原初的狀態(tài)表現(xiàn)了出來。
三毛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完美和愛。她游歷過59個國家,在陌生與熟悉的夾縫里尋求生命存在的真諦。正因為如此,讀者才能從她的文字里望見三毛流浪的背影,她的文字也因此具有無窮的魅力。恰如她在《橄欖樹》所寫的那樣:“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參考文獻:
[1]伍丹.也談三毛作品的獨特風格[J].作家評論,2008,(12).
[2]三毛.三毛全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189.
[3]李雪.論三毛作品的藝術魅力[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4]沙門.論敘事藝術的內(nèi)在“真實”[J] .橄欖樹文學月刊,2003,(1).
師資科文學與新聞組:鮮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