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者”,常說孔子,因為他并未進(jìn)入當(dāng)時的學(xué)校、接受貴族的教育;因此,有人認(rèn)為他生而知之。
孔子,魯國昌平鄉(xiāng)陬邑人,父為陬邑的邑大夫;孔子名“丘”,號仲尼(丘,尼山祝禱后生下孔子,故以小山丘尼山為名號;仲,行二。)。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少年喪父、家道中落,然而卻有著堅韌剛毅的性情、然后擔(dān)當(dāng)大任做出成就,如韓愈等?鬃尤龤q喪父,加上出身不好,所以幼年全由母親教育,后來逐漸在社會中不斷地自學(xué)自修。
孔子家貧、為了生存就得有個職業(yè),這就妨礙了他的求學(xué)。一般有志向的人很少甘居人下,萬不得已做不了大官,那就守個城門,看管個圖書等。因為茍且做了大官,但并沒能實行自己的主張,徒占高位、反倒是恥辱?鬃訁s并不忌諱做一些小官:管理倉庫的糧食,管理田苑的牛羊。但孔子受禮不越位言事,只問倉庫賬目是否符合、牛羊是否肥壯。
這樣,他就有足夠的時間用來學(xué)習(xí):禮樂射御書數(shù)。無所不學(xué)。
在這個過程中,他幾乎逢人必問、每事必問:孔子28歲時,郯國諸侯郯子來魯國上朝,和旁人談及少昊氏以鳥命官,孔子就認(rèn)真地去拜訪郯子請教這件事情。
甚至有時喋喋不休的問題讓別人厭煩、批評,如魯國太廟舉行大典、孔子就十分有興趣,滔滔不絕的提問。有人批評說:“誰說陬邑大夫的兒子懂得禮,他每件事都要問人,我看他一點禮都沒學(xué)過。”
孔子答道:“太廟所行的大典十分復(fù)雜,我要問個明白,才免得跑錯、或站錯了,問了再做,才合乎禮。”求知應(yīng)該忠實,知道才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要說不知道。
韓愈說“孔子無常師。”孔子自己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追慕古賢人而積極努力求學(xué),差不多以人人為師,不恥下問;更重要的是,學(xué)問不僅是書本知識,應(yīng)該以做人的道理為最重要,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改之?rdquo;
文學(xué)與新聞系: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