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文明熏陶,已經匯集成一條燦爛的星河,時時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輝。近日來,頻頻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頓覺耳目一新,重新感受到了她的神圣與魅力。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長河中,儒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五個道德范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義。尤其在現(xiàn)今,人們的信仰發(fā)生偏離,道德與文明出現(xiàn)缺失,所謂的個性意識瘋狂泛濫的時代,“仁義禮智信”有必要重新一提。
“仁”的核心精神——“仁愛”對人類而言,具有永遠的普世意義,它要求人與人之間要關愛、和諧、合作,要求人們在對待他人時,能夠做到仁慈、善良、寬容。這種仁愛精神不僅僅限于對人類自己的愛,還應該推廣到對大自然萬物生靈的愛,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這才是對人類自己的終極關愛。所以,無論人類社會如何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如何發(fā)達,政治經濟措施的制定和實施,都不能違背人道與人性的原則,都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與尊嚴為代價,否則就是不道德的。
“義”在新時代,也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可以理解為道義、正義、正直,它涉及到了“義”與“利”的關系,也涉及到了“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在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以國家、集體、社會利益為重就是新時代的“義”,在今天,人們需要重新喚起“義”的自覺和信念,樹立道德正義感和道德原則立場,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腐敗對正義和道德原則的踐踏和破壞。
“禮”在新時期,是社會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觀表現(xiàn)。對個人而言,禮是其道德素質和教養(yǎng)程度的外在標志。在多元化思想意識并存的今天,對人們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特別是恭敬、尊重品質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從事任何職業(yè)的人,都應該有對國家、職業(yè)的敬重,人與人之間都要有起碼的尊重。作為公民,要有愛國意識,作為學生,還要有愛校意識,在任何場合中,都不要做有損國家形象、學校形象、個人形象的事情,關心國家、心懷天下、尊重他人,這就是一種最普遍意義的“禮”的體現(xiàn)。
“智”在今天,成為一種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精神。掌握知識并善于思考的人,就有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而且具有過人的聰明智慧,孔子說:“知者不惑。”所以,具有完善人格的君子,不僅應當是一位“仁者”,更應當是一位“智者”。“智”與“仁”是相輔相成的。崇尚知識與智慧,必然重視學習與教育?鬃又鲝“有教無類”,他已成為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驅,其教學內容中的“六藝”,體現(xiàn)著對學生德、智、體、美、情的全面教育,成為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全面素質教育的典范。我們現(xiàn)代學院,一直以來尊孔重儒,是對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意義下的詮釋、提倡與繼承。
“信”的道德要求,在現(xiàn)今社會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尊重事實,追求真相;信守承諾,忠于職守;勇于承擔責任,認真履行義務等。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這是我們今天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價值資源,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此,有必要提醒所有人,我們應當珍惜這一日趨走向稀缺的資源。繼承并發(fā)揚誠信的道德傳統(tǒng),在當今社會顯得尤其迫切。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與博大精深,無時無刻不散發(fā)著一股令人難以拒絕的魅力,總會讓人產生一種無名的敬重感。沐浴傳統(tǒng)文化的香輝,不禁常常為老祖先所感動,他們的處世哲學,縱然與我們相隔數(shù)千年,但對于今天的社會而言,對于新時代的每一個華夏子孫,仍然具有深遠而特殊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廣范地借鑒,深刻地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