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yǎng)一詞,語出唐代呂巖《憶江南》詞:“學道客,修養(yǎng)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里。”其實在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學說的要求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規(guī)矩。近日在觀看了清華大學錢遜教授的為人之道后,對修養(yǎng)有著自己的認識。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問他什么是修養(yǎng),孔子就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條狗,在一條路上喜歡咬人。第一個壯漢來了,狗開始攻擊,這個漢子本可以制服它,卻左躲右閃。狗不依不饒,撲上去狠咬了一口,鮮血直流,男人翻起一腳,把狗踢出很遠,狗打個滾落荒逃走了。第二個壯漢來了,狹路相逢,他想自己不是好欺負的,需決斗,狗撲上來時,他抓住狗的兩只前腿,狗不得動,狗咬了他胳膊一口,他咬了狗腦袋一口,就這樣一口一口輪番咬下去,最后兩敗俱傷。子貢聽后說,他咋和狗一樣呀!
是呀,他咋和狗一樣。同樣是遇到問題,第一個壯漢卻能知進退,不跟狗較量;如果我們遇事都跟第二個人一樣,一味動手解決問題,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沒完沒了,不講分寸,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有多亂啊!而這樣的處事方式在當下不經常能見到嗎?很多人發(fā)生點口角就得理不饒人,有的人仗著權勢欺行霸市,有的人遇到問題不分青紅皂白自以為是等等,由此引發(fā)的不良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個人的修養(yǎng)不夠。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最基本的修養(yǎng)》,文中蔡康永說麻煩別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這個人沒教養(yǎng),沒有素質,但根源其實是他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不懂體恤別人的處境。就像在公眾場合肆意抽煙,大聲喧嘩。環(huán)顧周圍,我們身邊不每天都能見到這種習以為常的人和現象嗎?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恰恰彰顯了一個人的基本修養(yǎng)。
修養(yǎng)是什么?我認為它就是一個人的品質與你對外界所反映出的態(tài)度,體現在我們日常的言談舉止上。諸如說話懂得取舍、遇事能否講究規(guī)矩、在公共場合是否懂禮貌、在情急時刻能否正確決斷等等。古人常講吾日三省,作為當代人,我們更要不斷的自省,努力提高自身的境界,這也是提升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中庸有云:“知恥近乎勇”,有了羞恥心并勇于改過,嚴格要求自己,這種自我修養(yǎng)的態(tài)度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自身的行為,只有你具備了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才會被人所尊重。所以,在工作生活中,請拿出你的修養(yǎng),它會體現你的精神長相,修養(yǎng)夠了,如沐春風,你自然不差。
工會 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