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的關系匪淺,季羨林先生說過“沒有比較文學,則民間文學的研究將流于表面。沒有民間文學,則比較文學研究內(nèi)容也將受到限制。如果把二者結合起來,再加上我們豐富的古典文學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這兩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將光輝燦爛,開辟一個新的天地。”這主要得益于民間文學的跨民族、跨國家、跨時代傳播的廣度、深度及產(chǎn)生的影響。所以說民間文學的研究對于比較文學的研究意義重大。
“在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最早流傳的而且始終流傳的幾乎都是來源于民間的寓言、童話和小故事。……沒有民間文學,就不會有比較文學的概念。”比較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閱讀、研究印度民間文學著作《五卷書》,并追溯其中的故事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翻譯和流傳情況,在此基礎上開辟了跨民族的比較文學史的研究。可見比較文學這門獨立學科的出現(xiàn)正是建立在民間文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季羨林先生《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一書中,多篇文章都是以中國民間傳說、寓言、童話、傳說等為出發(fā)點,通過大量事實材料的引用和嚴密的考證,追源溯流,說明中國民間文學的淵源和印度民間文學的流傳、演變和影響。如《一個故事的演變》、《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從比較文學的觀點上看寓言和童話》(其中“曹沖稱象”取材來源考)、《“貓名”寓言的演變》、《名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關于葫蘆神話》、《說“噴嚏”》等文章,引證詳盡、論證邏輯嚴密,語言通俗易懂。這些文章的論述充分說明了比較文學研究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都是在印度民間故事或習俗的基礎上建立的,尤其是印度的民間故事集《五卷書》。
季先生是中印文化研究大家,他詳細考證了印度民間文學對于中國文學的影響,這是因為古代歷史上中印文化交流的頻繁。中印自古貿(mào)易、文化來往密切,在宗教、哲學、文學、醫(yī)學、語言等許多方面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印度文化從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對中國文學有學習借鑒的意義,尤其是佛教的傳入及佛經(jīng)的翻譯,對六朝志怪小說、唐代傳奇文、詩歌理論及創(chuàng)作等,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因此,中印的文化交流是我們研究“比較文學”的巨大資料寶庫。
從中印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看,季先生說“中國人民讀了這些印度民間故事,會更了解印度人民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增加我們兩個偉大民族心靈的交通,增進我們傳統(tǒng)的友誼,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共同的愿望”;“世界上文藝理論能獨立成為體系的,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只有自希臘羅馬以來的歐美體系、中國體系和印度體系。”這也足以說明中國國內(nèi)比較文學學界對中印文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