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中華詩歌,是中國人的靈魂與品格。
詩歌濃縮著五千年文化,也吸納了每一寸河山,飽含著中國人的詩情畫意和濃烈情感,詩趣的生活也自然不僅僅是風(fēng)花雪月,也有金戈鐵馬、大風(fēng)黃鐘,因為每個中國人的生活里熔鑄了詩的語言,生命里匯聚了詩的血液,無論走到哪里,詩歌的中國、詩趣的生活,都會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當(dāng)一個人的時候“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獨憐幽草澗邊生”,望著“一片孤城萬仞山”,聽著“夜半鐘聲到客船”,中國人骨子里帶著家國的思緒,“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卻依舊傳遞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便“馬上相逢無紙筆”,還需“憑君傳語報平安”,為了國家的完整和統(tǒng)一,往往又會抱著“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悲涼,立下“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言,只因為那顆赤子之心,為了“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而“但悲不見九州同”,無數(shù)熱血兒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抱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蒼涼豪情,“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乃至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精神傳承,這份傳承,便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這便是中國,這便是中國精神,氤氳于詩歌中的精神。她有時會潛伏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風(fēng)雅里,有時會呈現(xiàn)在“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翰墨中,有時起伏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的旋律之間,有時也會徘徊在“山重水復(fù)疑無路”,但終究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