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
【詩詞賞析】
清平樂是宋詞中常用詞牌名,始興于唐,流行于宋。代表作品有李白的《清平樂·禁闈秋夜》,溫庭鈞的《清平樂·洛陽愁絕》,歐陽炯的《清平樂·春來街砌》等。雖然晏殊、晏幾道、黃庭堅(jiān)、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diào),但以此調(diào)為詞牌名而流傳于世的典范之作還應(yīng)屬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李煜作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自幼長于深宮之中,被宮婢在美好單純的環(huán)境中照顧長大是他作為君王的短處,卻是他作為詞人的長處。
李煜的詞作,可以亡國降宋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主要反映奢靡的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風(fēng)格華美溫婉,后期詞均反映亡國之痛,悲慟凄涼,意境深遠(yuǎn)!肚迤綐·別來春半》雖然是他的前期作品,但表達(dá)的是李煜對遠(yuǎn)在汴京,被宋太祖扣留的弟弟李從善的思念之情。故而沉重哀婉,充滿愁絲。在場景的描寫上較花間詞人更具有藝術(shù)概括力,是其前期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詞的上闕,一個(gè)“別”字開篇點(diǎn)題,講道自與手足離別以來,春天已經(jīng)過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段,直白利落地道出盤桓于詞人心的離愁別恨,單刀直入,扣人心弦。接下一句突出一個(gè)“亂”字,詞人立在梅樹前久久不語,落梅就像飄飛的白雪一樣零亂,把它拂去了又飄落滿滿一身,“拂”與“還滿”二詞既寫出了主人公那就算暫且打消片刻后又會(huì)再上心頭的憂愁,也寫出了觸景傷情景如人意的獨(dú)特感受,用生動(dòng)的比喻把愁情比作落梅,生動(dòng)凄美,委婉含蓄,將主人公那種無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畫得至真至實(shí)。
下闕相較于上闕更直白明了的寫出了情感及這種情感的由來——詞人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yàn)樵谒寄钸h(yuǎn)方的親人。“雁來”兩句把思念具體化,寫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夢中見到親人。古有大雁傳書的說法,所以作者看到大雁橫空飛過,為它沒有給自己帶來書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設(shè)想,和親人在夢中相會(huì),但“路遙歸夢難成”,距離實(shí)在是太遙遠(yuǎn)了,恐怕他的親人在夢中也難以回來。古人認(rèn)為夢境往往相通,對方作不成“歸夢”,自己也就夢不到對方。夢中一見都不可能,思念萬分之情溢于言表,從而更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懷著這種心情,向遠(yuǎn)處望去,望著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發(fā)現(xiàn),“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yuǎn)還生”。“更行更遠(yuǎn)”是說無論走得多么遠(yuǎn),自己心中的“離恨”就像那無邊無際、遍地而生的春草。無論行至何處,都遍及眼前,使人無法擺脫。
后兩句作為詞的結(jié)尾,卻也是千古名句,雖淺顯生動(dòng),卻通俗易懂。全詞以離愁別恨為中心,線索明晰而內(nèi)蘊(yùn),上下兩闕渾成一體層層遞進(jìn),情緒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使這首詞讀起來顯得意味深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