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zhuǎn)眼,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個老頭已經(jīng)陪伴我們度過了數(shù)十個年頭,從黑發(fā)到白發(fā),從壯年到老年,我們作為觀眾,幾乎可以說是在電影里目睹了伍迪艾倫的整個后半生。從最初的無厘頭喜劇《傻瓜入獄記》到最新的小品《咖啡公社》,伍迪艾倫在電影中完成了對人生和愛情的討論和探究。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中,城市絕對是一個永不缺席的背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城市也是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在這個鋼筋水泥構(gòu)建的石頭森林里行走著為愛情、為生命、為欲望所困惑的都市人,喧囂的城市就像這一個個個體生命的見證者,默默聆聽著他們孤獨的心跳。伍迪·艾倫充滿溫情地凝視著城市,在他的膠片上記錄著城市的每一處細(xì)節(jié)和每一季風(fēng)景。
紐約,俗稱“大蘋果”,在這個伍迪·艾倫生長、生活的城市里,他抓住了它跳動的脈搏。黃色的出租車、西村獨立電影院、中央公園、大都會博物館都成了伍迪電影中固定的風(fēng)景。不同于馬丁·斯科塞斯眼中充滿暴力與犯罪的紐約,伍迪則以知識分子的獨特視點為世人展示了一個充滿自由、活力及文藝氣息的紐約。在《曼哈頓》的開頭片段,伍迪展示了一段長達(dá)5分鐘的紐約城市影像,伴隨著這段影像的則是主人公訴說關(guān)于紐約的獨白。除了《曼哈頓》這一部主要表現(xiàn)城市之美的作品之外,在伍迪的其他作品中也散見他試圖去展示紐約的私心。在《漢娜姐妹》中建筑師帶領(lǐng)觀眾的目光游弋于或古典或當(dāng)代的建筑之上;《安妮霍爾》穿梭于紐約的書店、劇場及電影院;《人人都說我愛你》中則毫不節(jié)制地展示紐約春季浪漫的花海,就像電影中撲面而來的愛情。
在伍迪的電影中紐約屬于一個絕對的主角,不過,近幾年來伍迪把他“城市玩賞”的趣味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歐洲。分別拍攝于2005、2006年的《賽末點》與《獨家新聞》中伍迪展示著陰雨綿綿的倫敦,之后的《午夜巴塞羅那》、《午夜巴黎》、《愛在羅馬》三部影片,伍迪則以美國旅客的視點感受了這三座歐洲最著名、最浪漫的城。在這三部影片中,伍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還是他最熟練的愛情與喜劇題材,不過攝影機卻在敏銳地捕捉著每一座城市特有的氣質(zhì),無論是巴塞羅那的狂野、熱情,還是巴黎的精致、迷離以及意大利的輕松、浪漫都被伍迪拿捏到位地呈現(xiàn)出來。然而,這歐洲三城畢竟是伍迪“夢想中的城”,一個美國人“期望中的城”,這正如薩義德所講的“東方奇觀”。伍迪影像中的歐洲城市并不像紐約那般真實,它們是 “想象的他者”。不過也正是這“想象的他者”印襯出美國人的拜物、虛榮、保守、缺乏文化與品位與神經(jīng)緊張,而這種充滿喜感的諷刺對比也正是伍迪·艾倫的拿手好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