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利用每周三下午的學習時間,參加了國學經(jīng)典教學培訓學習。時間雖短,但感受頗深,啟發(fā)很大。何謂國學?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也一直貫穿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jīng)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獻,通常被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它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哲學家朱熹把它從《禮記》四十九篇中抽出來,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nèi)容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實用的學問,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甚至對我們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勸人們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為上要不走極端,無不及亦無過之。其中也體現(xiàn)了儒家關于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
《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是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的方法。通過調(diào)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實驗實訓中心 萬丹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