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精心組織安排下,在全校推崇國學學習的大氛圍下,我學習《中庸》也有半個學期了。從剛一接觸《中庸》時的生澀,到后來的通篇詳讀,我對《中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部分章節(jié)有了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理解,在這里我想談談我對《中庸》第十章內容的感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 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性情魯莽,勇武好斗,有一天他向孔子請教“強”的意義?鬃泳蛦査,你要問的是南方人的強,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自己認為的強呢?孔子教導他說:能夠寬大柔和,以容忍的大量來教導別人,不報復那些不依道理來欺負我們的人,這就是南方人強的地方,也是有修養(yǎng)的,有道德的君子所應該持有的。另有一種人,全憑血氣之勇用事,常帶著刀槍和盔甲去和別人打斗,死了也不害怕,這是北方人的強處。但是真正有道德的君子,平時待人和氣,但是不同流合污,這才是真正的強,守住中庸之道,中立而不偏不倚,這也是真正的強。當國家有道,太平之年時,并不改變未顯達之前平生的操守,保持勤儉的生活,這是真正的強。當國家混亂無道時,雖然瀕臨死亡,也不改變自己生平的志節(jié),這也是真正的強。
可見,孔子推崇的強,不是體力的強,而是精神力量的強。精神力量的強體現(xiàn)為和而不流,體現(xiàn)為中庸之道,體現(xiàn)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寧死也不改變自己的信念。
只有一個人始終堅持著必勝的信念,才有可能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后,在轉移井岡山途中,惡仗一場接著一場,于是,不少人開了小差,甚至連師長余灑度也不辭而別。近6000人的隊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圍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勢之嚴峻可想而知。在此緊要關頭,毛澤東在三灣那棵大樟樹下豪邁宣言:“愿走的,絕不強留;不愿走的你們會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時間,革命終將取得勝利!”這是何等堅定的革命信念。從1927年秋收起義上井岡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用時22年。如果中途信念稍有動搖,如何有成至此。
《中庸》是一種做人哲學,更是一種成事的智慧。不管是什么樣的成功,背后一定離不開一個人或是一些人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這就是信念。信念,支撐著我們每個人走過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之路,讓人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是不動搖、不放棄。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有了信念的鞭策,我們才能在生活的路上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地朝前走,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人。這就是我對《中庸》第十章內容的一點粗淺的理解。
商學院 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