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仁、勇”的“三達德”道德范疇
在儒家理論道德體系中,有一系列的道德范疇,比如仁、剛、簡、溫、勇、恭、知、寬等!吨杏埂芬粫岢隽“三達德”的道德范疇綱目,突出了“知、仁、勇”在儒家理論體系構(gòu)建中的基礎地位。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提到的中庸表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在的品德和修養(yǎng)!吨杏埂分腥烁袷紫缺憩F(xiàn)為仁、禮的統(tǒng)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完善自我,是仁的表現(xiàn);成就物之性,是智慧的體現(xiàn)。“唯天下至圣,方能聰明睿智”。天下僅有圣人,能夠做到聰明睿智。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愛人,成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價值。
二、“致中和”的德育目標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是社會和諧之義!吨杏埂窂娬{(diào)的“致中和”,是大家都各得其所,各得其位,萬物蓬勃發(fā)展,是《論語》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五達道”的修身原則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妻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里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交往,這五項是天下共有的倫常關系。如果能夠處理好這五種人際關系就能任行天下達到太平和合的境界。孟子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五達道指人在社會中與他人的關系而言,是天下通行的人倫之道,具體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也即后來孟子詮釋出的五倫。而維系這五種關系的紐帶分別是:“親”、“義”、“別”、“序”、“信”。
《中庸》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蘊含了豐富的德育思想。“中庸”之道是傳統(tǒng)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把《中庸》中豐富的德育思想挖掘出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當前德育工作中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
思政教學部:曾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