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當中,唯物辯證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nèi)容,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即矛盾又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zhì)與核心,所以講課過程中涉及到的內(nèi)容也比較多。其中有一個重點是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普遍性即共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特殊性即個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不同時期的矛盾也是不同的,同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地位也是不同的。這些在講完之后學生普遍能夠理解,但是對于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在題目測試中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沒有真正理解。主要問題在于對一句話的理解上,即“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關于這句話如果不去注意,在做題的時候就很難發(fā)現(xiàn)問題,有一個選項是“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很多同學都錯當成了正確選項。原因就是看上去差不多,誰寓于誰當中沒有搞清楚也沒有記住。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寓于”是什么意思。“寓”在這里做動詞,“于”充當介詞。寓者,居住也。寓于,就是居住于……。引申為寄寓于、隱含于、寄托于……之內(nèi)、包含于、存在于……之中。“共性寓于個性”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于(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里面。
字面意思理解了之后我們接下來要記住它,可以借助一個英語單詞“put”來記憶,“p”代表“普遍性”,“t”代表“特殊性”,中間的字母“u”我們理解為寓于的拼音“yu”后面的字母“u”,所以“put”就可以幫助我們記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當然了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記住,更重要的是理解,所以我們要繼續(xù)舉例子來說明。比如有一個小故事講到,一個人聽了醫(yī)生的建議要吃點水果,他的兒子買來了蘋果,他不吃;買來梨,也不吃;買了桃子,還是不吃。他還生氣地對兒子說,“醫(yī)生讓我吃水果,你買這些亂七八糟的干什么!”。我們知道故事中的蘋果、梨、桃子都可以被稱為水果,“水果”是指多汁且大多數(shù)有甜味可直接生吃的植物果實,它是一個普遍性的東西,是共性,主要包括“多汁、味甜、可生吃”三個特征,是從眾多種類當中提煉出來的共同特點。而作為水果的一種,蘋果就是特殊的,是個性,除了這些特征外還會有本身的紅色、蘋果味、不同的維生素含量等。
蘋果:
1.多汁、味甜、可生吃
2.紅色
3.蘋果獨特的香味
4.特有的維生素含量
5.特殊的水分含量等
所以我們可以說蘋果的特征里包含了水果的特征,即水果的特征包含于(存在于)蘋果的特征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特殊性和普遍性都是指的特征,“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這里應理解為,“水果的特征寓于(包含于)蘋果的特征之中”,而不能說“水果包含于蘋果之中”。再者我們還可以反過來說,“矛盾的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就像蘋果包含著作為水果的基本特征一樣。希望同學們自己梳理一下真正理解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思政教學部 劉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