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自主性”是一個理論問題,并且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命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學自主性”成了一個越來越值得討論的問題,也是學界漸漸開始關注的問題。目前,文學自主性、自律性觀念已然占據中國文學理論界的支配地位。
在西方,文學的自主性是十八世紀以來逐步確立的,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康德美學是其經典的理論建構。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的自主性觀念出現(xiàn)于20世紀初,確立于20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新時期以來,文學自主性問題的提出,主要針對的是政治對文學的粗暴干涉。所謂文學理論的自主性,主要是指文學理論擺脫了政治的束縛,使文學理論回歸自身。文學理論與政治劃清了界限,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開始建立起自身的學理。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80年代初期,由于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國,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起到良好的改造作用。同時,很多學者對現(xiàn)代文論傳統(tǒng)進行了批判地吸收,并力圖打通古今中外。從美學層次來看,80年代文學界特別強調文學或美學作為一種自主、自律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跨越有限/無限、自我/社會等的界限,這是一種康德式的理解方式。從邏輯層面來分析,80年代文學對自主性的訴求,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其實質都是一種去政治化的過程。反過來,這種去政治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建立在去政治化的意識形態(tài)上面,即80年代后期的文學包括先鋒文學,甚至包括早一點的尋根文學等等,它們的遠離政治,是比較自覺地在文學中放逐政治的一個過程。
90年代以來,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中國文學的自主性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是民族國家在仍然將文學作為其實現(xiàn)文化戰(zhàn)略的重要“工具”的同時,采取“抓評獎,促生產”這樣一種新的方式所進行的“主旋律文學”的大規(guī)模生產;另一方面,片面追求讀者市場的文學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文學,并在文學場域實施了一系列的“文學操作”。面對這種雙重壓迫的嚴峻形勢,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而在80年代開始覺醒的中國文學的自主性,在擺脫“文革”時期極“左”政治的壓迫和“工具性”的政治利用之后,重又出現(xiàn)了對于政治和經濟的雙重依附。
然而,90年代以后文學自主性訴求的批判對象發(fā)生重要變化,并因語境的變化而轉化為市場/商業(y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特定情況下,文藝與市場的聯(lián)合有助于使文藝擺脫對于政治權力的依附。從西方的情況來看,作家藝術家創(chuàng)作活動的資助方式以及作家的經濟來源緊密結合,而文藝活動的資助方式以及作家的經濟來源又是歷史地變化的。在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出現(xiàn)之前,作家主要依靠個人或宮廷的資助;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后,市場機制(具體表現(xiàn)為稿酬、版稅等)取代了個人資助,成為主要的藝術與金錢之間的紐帶。同時,出現(xiàn)了專門以寫作為生的所謂“職業(yè)作家”。埃斯卡皮指出:市場在作家的職業(yè)化方面曾經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作家的職業(yè)化是邁向自由的一個重要歷史步驟。從中國的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作家藝術家是國家干部編制,文化與文學藝術的機構均屬于國家事業(yè)單位,文藝活動與市場幾乎不存在任何聯(lián)系;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文藝活動的市場化使得原先的文藝體制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松動。隨著中國特色的文化市場的出現(xiàn),作家的經濟來源更加多元化,出現(xiàn)了體制外的、以稿費為生的自由撰稿人,這在客觀上有助于文藝活動自主性的加強。
由此看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市場為藝術家提供了擺脫政治權力干預的可能性。在必要地警惕市場的副作用、市場對于藝術家自由的隱形制約的同時,我們應該歷史地看待市場使作家、藝術家具有比以前更多的選擇。與市場關系密切的文化藝術活動才是“真正的”藝術,僅僅把文藝學研究的范圍局限于經典的作家作品,并堅持把那些從經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文學特征”當作文學的永恒不變的本質與標準,這是非常機械而僵化的認知,這就喪失了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積極對話的能力。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文學的自主性實際上就是自主的文藝場域及其自身游戲規(guī)則的確立。是一個歷史與社會的建構。
我們提倡對文學的自主性進行歷史的、社會學的批評,正是要突現(xiàn)其價值與意義。只有對自主性的社會條件進行了歷史的分析,才能夠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構成了自主性的條件與前提,從而為獲得真正的自主性提供知識論上的前提。上世紀80年代的文藝自主性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多種力量參與其中的社會歷史建構,它與當時的政治氣候、與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緊密關聯(lián),因此并不是什么“一般規(guī)律”的表現(xiàn)。這樣的分析,可以讓我們認清文學自主理論所需要的社會條件,尤其是制度環(huán)境。
迄今為止,中國社會還沒有發(fā)生、更沒有確立類似西方18世紀發(fā)生的制度性分化,文學藝術場域從來沒有徹底擺脫政治權力場域的支配。因此,中國文藝的自主性已然缺乏。我們當下及今后需要努力去做的,即是認真分析中國文藝自主性所需要的制度性背景,致力于文藝場域在制度的保證下真正擺脫政治與經濟的干涉,建構真正體現(xiàn)中國文藝自主性的文學藝術場域。
文學與新聞傳播系: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