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國產(chǎn)游戲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同時也以極快的速度沖上各種熱搜,甚至一些官方媒體都肯定它在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它就是由游戲科學工作室開發(fā)、以中國神話為背景的國產(chǎn)首款大型3A游戲《黑神話:悟空》。
之前,在推動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方面,我們做過很多嘗試,比如建立孔子學院,給外國人教授中國語言文字和文化;輸出各種文學文藝作品,如經(jīng)典的四大名著,國內(nèi)熱播的影視劇作品等,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隨著科技和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更加輕松自如的學習模式似乎更能俘獲大眾的心。據(jù)路透社8月21日報道稱:“《黑神話:悟空》……在發(fā)布一天后,在Steam游戲平臺上的同時在線玩家數(shù)已突破220萬。”顯然,這款游戲已經(jīng)用高質(zhì)量征服了很多國內(nèi)外的玩家。
筆者認為,這款3A游戲的成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其背后文化輸出的本質(zhì),主要表現(xiàn)為:1.在游戲中積極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學元素,在充斥著賽博朋克與夸張色彩的游戲世界里,給人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體驗。2.游戲本身源自于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經(jīng)典故事,傳統(tǒng)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配以全新的故事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新舊的碰撞產(chǎn)生絢麗多彩的美感。3.先進的技術(shù)和合理的邏輯提升產(chǎn)品質(zhì)量,讓整個游戲在完成任務(wù)的主線下,增加個性鮮明的、具有豐富感情色彩的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和體驗感。
在語言特色方面,《黑神話:悟空》的諸多英文表達也體現(xiàn)了自身獨特的翻譯邏輯。以下是游戲中一些經(jīng)典臺詞和人物的中英文對比:
《黑神話:悟空》 |
Black Myth: Wu Kong |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
Their minds yearn to ascend,yet fame still holds sway. |
你也想當神仙? |
You too want to be an Immortal? |
廣智 |
Guangzhi |
靈虛子 |
Lingxuzi |
波里個浪 |
Baw-Li-Guhh-Lang |
金箍棒 |
Jin Gu Bang |
黑熊精 |
Black Bear Guai |
赤髯龍 |
the Red Loong |
天命人 |
the Destined One |
土地公 |
Tudigong |
火刀狼 |
Fire Blade Wolverine |
黑風大王 |
Black Wind King |
妖怪 |
Yaoguai |
在游戲的英文版本中,許多Boss譯名也如同“Wukong”一樣采用“phonetic representation”,譯法類似于“注土音”或者諧音的方式。游戲第一章的很多boss譯名就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比如“廣智”、“靈虛子”和“波里個浪”這3個人物角色的英文翻譯。而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也沒有翻譯成“鍍金的長棍子”,而是直接用拼音“Jin Gu Bang”、“妖怪”被翻譯為了“Yaoguai”、“黑熊精”被譯為“Black Bear Guai”等等,這些都突出了以中國文化要素為主的翻譯邏輯。比起找一個意思相近的英文單詞,這樣主要采用漢語拼音的翻譯方式不容易產(chǎn)生歧義,且拼音譯名更容易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猜測,讓外國玩家在理解游戲設(shè)計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文字的博大精深。
類似的例子還有游戲的隱藏角色“赤髯龍”,官方將其翻譯為The Red Loong,而不是The Red Dragon。這是因為中西方對“龍”的概念理解不同。西方龍通?谕铝已,巨翅長鱗,形象比較負面,而中國龍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的形象,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嗎,通常帶有正面含義,因此可以用loong來定義“中國龍”。國內(nèi)一些官方媒體也將“龍年”譯為“the year of the Loong”,這樣可以把“中國龍”這一概念更好地推廣出去。
綜上,《黑神話:悟空》用新的視角打開了文化輸出的大門,希望新一代的有為青年努力學習,潛心研究,創(chuàng)造出更多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