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課程、教學、實施和評估規(guī)劃的整體性以及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問題認識的開放性、知識增殖的可能性、方法論轉化的可行性在日益成為理論教學測評新取向的同時,應試的弊端日益凸顯,這也就潛在地要求設計史教學效能的測評并非一張考卷定音準,而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tài)過程。
因此,教學效能的評測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教師學術張力的映射和用以反思、優(yōu)化教學觀的鏡像,而“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未必就有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和科學有效的方法。所以,水漲船高、教學相長,教師應該將學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下移到教學實踐,而把教學的心得上升到方法論的提煉,充分發(fā)揮學術為體、教學為用的互化功能。從學生的課程總結中了解到“用時間、空間、邏輯思考設計史相關問題是我們理性判斷的基礎……生活在信息時代,卻不知道哪些才是我們需要的信息資源,更沒有想到會用于理解設計歷史,老師推出的信息平臺讓歷史活了起來,在人機交互中更直觀、生動地感受設計歷史和造物智慧,有一種很強的代入感和體驗性,”也有人說:“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相關智能平臺,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了一個看似久遠的古代設計突然變得親切起來,復雜的斗拱、精巧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在數(shù)字模型中盡數(shù)展開,這是任何教材都無法獲得的認知體驗,讓你手握手機但沒有機會也沒有心思玩,而是沉浸于古人的設計智慧。”類比實驗教學法的介入:“理論課上用實驗的方法展示古人造物智慧,在我看來是聞所未聞的事情,倒流壺的倒與立、公道杯的滿與溢、轉心壺的兩‘心’一體的實驗不僅展示了機關瓷的結構原理、裝飾手法和使用方式,更充滿了趣味,也蘊含著“格物致知”的設計觀念和人生哲理。”學生稱圖解分析法的功效為“用我們最熟悉和擅長的圖繪方法理解傳統(tǒng)造物形制、裝飾、功能、技藝的關系,遠比死記硬背概念和條條框框有更深地體會,是理解復雜設計的一種方法,提升了認識,也訓練了動手能力。”關于“設計歷史的可視化設計”,學生認識到:“以真實的設計典型為基礎展示的‘邏輯的設計史’,也是一種視覺文化的設計方法。”“按照老師講的方法,調查三峽博物館、磁器口吊腳樓,不論是知識的消化、方法的運用,還是深層次、多角度的理解設計史的事實與發(fā)展邏輯、現(xiàn)實價值都有了更切實的體會,而我們也成了設計歷史的書寫者。”
教學組織的整體設計、教學過程的靈活掌握、教學新方法的隨宜應用以及學生的教學反饋來看,把握“教”的問題意識、關注“學”的動態(tài)過程越來越成為設計史教學效能評測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換而言之,應將教學評測的重點轉向元認知變化的評測、實踐和反饋的評測、境脈和知識遷移的評測、歷史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評測領域,從根本上洞察教與學的和諧度、教學共同體的互動機能、教學效能評測的有效性等具體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