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云”原名范小勤,因貌似馬云而爆紅網絡。2015年家住江西農村范小勤的照片被人傳到互聯(lián)網上,網友不禁感嘆范小勤和馬云相似度高達90%以上,就連馬云本人也稱以為是家人上傳了他小時候的照片到網上;ヂ(lián)網經濟之下,一個農村小男孩和一個互聯(lián)網巨頭的命運從此勾連到了一起。網紅之后的范小勤被網友稱“小馬云”,知道小馬云的人比知道范小勤的人要多得多,此后這個農村小男孩原本貧困的家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專門趕到范小勤家打卡拍照,有人出資他進娛樂圈。一個小男孩在互聯(lián)網眼球經濟下成為“網紅”。
網絡新媒體傳播因其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反饋和互動及時,相較傳統(tǒng)媒體傳播能產生更大的傳播效果。傳統(tǒng)媒體時期,傳播渠道單一,信息相對閉塞。新媒體時代,人人是信源,也是信宿。而且新媒體傳播兼具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特點,既有大眾傳播的優(yōu)點,即傳播速度大面廣,也有人際傳播的特點,互動反饋及時。因此,互聯(lián)網時代涌現(xiàn)出更多的“網紅”。但大部分“網紅”只是15分鐘經濟,因為眼球經濟迅速成名,也因為眼球經濟迅速沉默。不管是李子柒還是李佳琦,不管是五條人還是丁真,新媒體造星也快,但忘卻也快。
媒介消費邏輯下,一個人的成名只需要一秒,一個人的忘卻也只是瞬間。為了迎合大眾胃口,和大眾消費,吸引眼球,有些互聯(lián)網傳播頂著流量,吃著人血饅頭,不擇手段蓄意制造熱點,搶上熱搜,十萬加的市場邏輯里只有流量變現(xiàn),寫滿了商業(yè)炒作。
不管是傳播媒體還是新媒體,作為大眾傳播事業(yè),始終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到經濟效益之首,把人民大眾利益放到商業(yè)利益之首。媒介消費邏輯之下,帶來了流量卻帶走了人心。流量狂歡之后,小馬云被送回了原本屬于他的農村,一個孩子離開的幾年,是流量和金錢彌補不了的童心和童趣。道德和良知是流量當前,互聯(lián)網媒介應該吃下的一劑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