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從《青春有你》到《創(chuàng)造營》,從《明日之子》到《偶像練習生》,從《中國有嘻哈》到《中國新說唱》,隨著各類綜藝選秀節(jié)目風生水起,娛樂圈造星頻率加快。在眾多的綜藝PK和娛樂圈競爭中,流量明星選秀出道背后,“愛豆”成名離不開“粉絲”的投票和支持。對新生偶像來說如何吸引人氣,快速吸粉是其出道關鍵。
那么新生偶像如何吸引人氣呢,除了顏值在線,才藝開掛,人格特質是偶像吸粉的關鍵。從2006年綜藝選秀《超級女聲》中中性氣質的“春哥”李宇春脫穎而出,到2018年綜藝選秀《創(chuàng)造101》中全村希望的“錦鯉”楊超越,細數(shù)綜藝節(jié)目中出道的偶像都是人格特質鮮明或出格的與眾不同者。
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曾經作過一個“洞穴”的比喻,洞穴中一群囚徒身帶腳鐐背靠洞口面對一堵墻而坐,他們身后一團火苗將洞穴外的影像投射到墻壁上,由于囚徒不能動,他們只能通過墻上火苗投射的影子去了解外部世界,但火苗投射的影像其實并非外界世界的真實寫照。這個比喻形象的說明了媒介環(huán)境的真實存在,當今社會,每個個體的直接經驗有限,更多是通過間接經驗了解世界,而為個體帶來間接經驗的主要是大眾媒介,正如囚徒身后的“火苗”。
偶像沒有辦法直接了解和接觸明星,更多是通過媒介環(huán)境去了解和接觸他們的“愛豆”。如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呈現(xiàn)、網絡綜藝等大眾媒體的再造,而通過媒體選擇性剪輯和加工的片段,“碎片化”呈現(xiàn)出來的“人設”并不是偶像鏡子般真實的再現(xiàn)。微博光鮮亮麗、節(jié)目中妙語連珠,生活中可能有做派問題,又是另一番模樣。
所以偶像失格,人設崩塌在娛樂圈越來越頻繁出現(xiàn),可能因為一句話,可能因為一個動作,可能因為一件小事,總之,經由媒介環(huán)境營造出來的“超級愛豆”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明星本人”差異巨大,粉絲在媒介追星時一定要保持理性和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