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連續(xù)數(shù)年來的改革將聽力分值比重提至與閱讀等值,占到總分的35%,口語測試也是一年比一年火熱,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生人數(shù)更是一年高過一年。很多同學已經意識到了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要性,然而,作為語言輸出的一種渠道,寫作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同學的作文銜接性差,短句成篇,通篇連貫性差。這種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歸咎于語法知識的欠缺,難于駕馭復雜句,沒有通篇布局的架構能力。
首先,英語是形合的語言,強調句子結構形式上的完整性。英語的主句通常表達一段話中最重要的信息,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主句里,次要的信息放在從句中,最不重要的信息以短語或詞匯呈現(xiàn)。下面我們參照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的段落翻譯來對比中英兩種語言的不用表述:
a)這一戰(zhàn)略一經提出即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
上句漢語中,出現(xiàn)兩個動詞,分別為“提出”和“受到”,哪個謂語動詞出現(xiàn)在主句里呢?這就需要分辨這句話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哪句?作者最想向讀者傳達什么樣的信息?顯然,這句話的重心應該放到后者“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所以,我們將其譯為:“Once proposed, the strategy has received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he related countries along the road.”
b)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
1)July 7th on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Chinese Qixi Festival and is the most romantic of a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2)July 7th on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Chinese Qixi Festival, the most romantic of al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這句話中,中文看似是兩個單句,所以很多同學將其譯為句1)這樣的并列結構。語法上講也沒有錯。但這樣的譯文無法突顯重要信息,不能給讀者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判斷出這句話的重要信息是前半句“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jié)”,而后半句實則是對前半句的補充說明,所以,句2)將后半句譯為短語,主次明確,讓讀者印象深刻。
其次,地道英語的英語為什么連貫性強,一氣呵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遵循了衍生主題推進原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的課文為例:
3)These challenges can be overcome by acquainting ourselves with them, such as the child’s need to learn, the adult’s need to find the right career and build a family, and the senior’s need for support and good health care.(如孩子對學習的需要,成人對找到合適的職業(yè)生涯和建立一個家庭的需要,以及年長者對得到幫助和良好醫(yī)療保健的需要。通過對它們的充分了解,我們就可以戰(zhàn)勝這些挑戰(zhàn)。)
標記下劃線的部分為hypertheme(大主位),后面提到的“the child’s need”(孩子的需要)、“the adult’s need(成人的需要)”以及 “the senior’s need(老人的需要)”等主題皆由其衍生而來。這樣的文字閱讀起來就朗朗上口,讓讀者能夠緊跟作者的思路,拾階而上,自然也容易與作者達成一致。
英語學習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聽、說、讀、寫、譯不分家,能夠讀懂和聽懂固然離不開對語法的正確解讀,撰寫美文更是依賴扎實的語法知識的支撐。所以,同學們需要從聽和讀中體會語法,并善于將其應用于說、譯和寫作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