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紀實影像的文化價值
紀實影像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種直觀表現(xiàn)形式,是對社會及文化信息最完整的、最生動和最持久的傳承和認知。隨著21世紀的“讀圖時代”的到來,“圖”即影像已經(jīng)在自主或不自主的情況下,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滲透入社會生活、發(fā)展的各個層面之中。影像作品的魅力不僅在于可以直觀的傳達信息、影響人的思想和情感,還在于它不需要通過語言的中介就可以跨越民族、時代進行交流。而作為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影像都通過攝影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攝影作為人們記錄客觀世界的一種手法,其在各個階段的發(fā)展進步都是分不開的,它深刻的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老西安影像作品”取代了傳統(tǒng)的敘事方式,建構了豐富生動的歷史通道,人們借助這種靜態(tài)影像遙望祖輩過去的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老西安城市建筑紀實影像作品是文化建設過程中的歷史記錄,是社會及文化建設的寶貴財富。它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過程,記錄了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帶來的重大城市變化,是現(xiàn)今各個工作開展和決策的可靠依據(jù)。其中的視覺影像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二、城市建筑紀實影像的歷史價值
“老西安影像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老”,它記錄的是歷史的再現(xiàn)。城市建筑紀實影像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歷史研究本身的發(fā)展亦使影像作品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影像在多了這一層歷史的厚重,使人們更加的感到珍貴。觀看老影像作品就如同觀看建筑物的興衰,是歷史賦予了其滄桑與厚重。老影像作品是客觀現(xiàn)實的復制,把現(xiàn)實轉(zhuǎn)換為一種視覺的藝術。自然地去引導觀者對于歷史的遐想與回憶。
社會學家法國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人類的記憶主要有兩種形式:“歷史記錄和自傳記錄。歷史記錄是通過書寫記錄或照片的方式存在,自傳記憶則是通過對過去親身參加事件的記憶。”而“老西安影像作品”不僅是一種歷史記錄,更多的是不同的觀者對影像不同的感受。若觀者有親身經(jīng)歷,便會重新回到當時的場景,對影像的感知更為具體與真實。若觀者沒有親身經(jīng)歷就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如今除了鐘樓及鐘樓飯店,現(xiàn)在的市中心與這張照片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城市文化,從歷史街區(qū)到文物古跡再到地方民居,都是城市歷史發(fā)展最有力的見證。而老西安城市建筑紀實影像作品就是見證城市歷史變化最有力的物證。而影像作品不只是鐘樓、大雁塔、碑林博物院、龐大的新城市中心的記錄,它更是一種對歷史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