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人們就對認識對象、認識途徑、認識方法、真理標準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提出了不少很有意義的見解:是把認識對象看作是可觸可見的感性存在,還是抽象的一般規(guī)律?正確的認識是通過感覺經驗來的,還是通過“理性直觀”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而來?哲學家們圍繞這些問題開始了討論。
早期的希臘哲學家更多認為,可感世界不真實,哲學的任務是尋找現象背后的普遍本質。直到16-17世紀,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自然科學的長足進步,人們開始重視科學知識如何產生、怎樣才能正確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也就是認識問題的探討,哲學研究和斗爭的重點開始轉移。
首先,認識論之所以成為近代哲學的突出問題,歐洲哲學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進步,絕非僅僅出于16-18世紀哲學家們的個人興趣,而是有其更為深刻的的歷史根源:即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自然科學的繁榮。在16-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自然科學,首先是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進入了大踏步前進的時代。科學的進步需要方法的指導,正是因為自然科學的這種發(fā)展狀況不僅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提出了緊迫的要求,而且也為人們對認識方法和認識理論的深入探討提供了藍本和啟示。
其次,資產階級反對為封建制度服務的經院哲學斗爭的需要,也是認識論崛起的重要原因。經院哲學是一種以上帝為中心、宣揚信仰至上的哲學,而近代認識論則是以人的認識能力、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為中心內容,特點是崇尚人的理性;因而,它本身就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質,不僅是資產階級促進自然科學、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重要手段,也是資產階級反對經院哲學對抗宗教神學的有力的思想武器。近代認識論在同經院哲學的斗爭中迅速發(fā)展,并且形成了兩大不同的認識論體系:經驗論和唯理論。
最后,近代哲學不僅回答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世界本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問題,而且也開始注重回答人們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所以認識論成為近代哲學的突出問題。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大不同的認識論方法使人們開始逐步擺脫了古代哲學家的狹隘眼界,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