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作為儒家人格修養(yǎng)的啟蒙著作, 其所構(gòu)建的以“三綱領”“八條目”為核心的道德修養(yǎng)體系, 對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實施, 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洞髮W》將一整套人格修養(yǎng)理論濃縮在一兩千字里。千百年來,《大學》一直是文人士子的必讀之書,即便到了現(xiàn)代,《大學》仍然對大家產(chǎn)生深刻影響。
“修身”即修養(yǎng)言行,每個人都要從修身做起。從本質(zhì)上講是對人格的修養(yǎng)!洞髮W》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由此可見人格修養(yǎng)對每個個體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學》中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千百年來一直是無數(shù)文人士子的人生奮斗目標。這一世界觀有利于幫助我們樹立偉大的理想。樹立遠大理想,是每一個有識之士,一個想成為堂堂君子的第一道坎!洞髮W》第一章中寫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知道了所應達境界才能志向堅定。人生的路很長,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如果不確立目標,很容易在向前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只有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有奮斗的正確方向和不斷前進的動力,才能保持高昂的熱情和旺盛的斗志,才能最就成就一事業(yè)。
當然光是有偉大理想是遠遠不夠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修其身。”由此可見要想實現(xiàn)偉大的人生目標,第一步,還是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心思端正才能修養(yǎng)好的品行,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現(xiàn)代社會,悲觀,失望,頹廢,在社會中蔓延。激烈的競爭,金錢主義,物質(zhì)主義正滲透著社會各個層面。這些錯誤的觀念使越來越多的人過多追求物質(zhì)享受,滿足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洞髮W》中提出的心思端正,要有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對我們修身有重要教育意義。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要重義輕利。要想修養(yǎng)成君子一樣德行,就必須重義輕利。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更注重利益。利益不僅成為了經(jīng)濟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且成為了人類全部行為的最主要的動力。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講究實際,精于計算,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金錢主義、物質(zhì)主義。這種物質(zhì)主義嚴重扭曲了我們的人格!洞髮W》 提出重義輕利的價值掛。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但很多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不良價值觀也傳入國內(nèi)。通過學習《大學》可以喚醒人們已經(jīng)快要遺忘了的古代先賢所提倡的重義輕利的道德觀念。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洞髮W》中還告訴我們修養(yǎng)品格還要注意相處之道。與人交往,只有誠實公正、真心實意,才能與人和諧相處。“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可見與人交往,誠信是首要的。在如今物欲橫流的年代,誠信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拋棄。我們可以看見,路邊的乞丐,很多都是假的。路上拾到錢包,本來很好心的等待物種,結(jié)果等來的確實無辜被告上法庭。路邊碰到老人跌倒,你可曾想到,那也是一個陷阱?那些生活中坑蒙拐騙的事那更是多得不勝其數(shù)。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失去了誠信。“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是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毋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與右。”《大學》不僅教育我們要以誠待人還要寬恕待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除了告訴我們要有遠大理想,如何與人相處,還告訴我們要自省。要格物致知。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言欲盡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格物要切己,就是要身體力行。明白空的道理,不去切身體會,一樣是得不到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的,F(xiàn)在一些大學生,口頭大話一大堆,說的一個樣,做的時候就有事另外一個樣。知道是遠遠不夠的,要切實付諸行動。
《大學》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千字,卻幾乎涵蓋我們生活中所有的做人處事,提高修養(yǎng)的法則。讀《大學》,勝讀雜書萬卷!洞髮W》提供的人格修養(yǎng)之道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啟發(f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