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上午,在學院的安排下,我參加了在西北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舉行的由地質系賴紹聰教授主講的關于“MOOC與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培訓講座。本次講座,賴教授引經據典,幽默詼諧,從教育的內涵入手,依次從當前高等教育信息化總體形勢、MOOC與在線教育、MOOC與教學模式的改變、在線教育的未來與思考幾個方面展開闡述。其中“MOOC與在線教育”這一內容對我影響最深刻。
在我國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學教學中,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它的特點就是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個模式下,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不管是文科、理科,只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中的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就必定具有這種穩(wěn)定的結構形式。但是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過分夸大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習慣于被動的等待老師給予解答,而不是自己去積極的思考,F在的大學生,面對高科技的,信息量超級豐富的互聯網,手機,Ipad等先進的工具,紛紛成為“低頭族”“微信控”“微博狂”,如果課堂對他沒有吸引力或者是他不感興趣的課程,那么即使他坐在教室,也是沒有學習效果的。
在這種形勢之下,教育部推出MOOC教育模式,就值得我們深思。MOOC,英文全稱是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意為大規(guī)模的,開放的,網絡在線課程。MOOC大多數課程都是定期開課,有作業(yè)和考試,老師和同學可以在線交流,結課時按要求完成考試才能獲得證書,它實現的是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MOOC不僅讓別人看到學習者學了什么,還能評價其學習情況,評價其是否理解了內容,準確了解了知識。MOOC的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yè)或者學習興趣、愛好,最大限度的選課聽課,享受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網上注冊量可高達數萬人甚至十幾萬人,網上所有的課程隨時隨地接入,7*24全天開放,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分知識點學習,安排學習進度,還可以重復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可以相互批改作業(yè),小組合作。教師的角色已經轉化為交流場所的輔導員,與學生的直接交流增加,其工作以研究教學內容為主,組建教學團隊制作精良的網上資源,以供學生學習。目前,我國關于MOOC的綜合平臺有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學堂在線(清華大學),好大學在線(中國高水平大學MOOC聯盟),育網(五所交大)等。在這些平臺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最新的教育模式所帶來的諸多好處。
作為教師,面對這種新的教育模式,我們必然也要轉變思想,僅靠幾本教科書或者一本教案就可以走遍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改變工作的中心內容,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繼續(xù)前進!
行政與公共管理系 付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