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公主”的名稱很多人都不熟悉,相對而言“縣主”知名度較高一些,究其原因,應(yīng)當(dāng)是影視劇和古言小說中“縣主”名稱的“普及”。小說和影視中,這一稱號大部分都是指女性的一種誥命。
但小說和影視劇中的名物有多少真實可信度就不言而喻了。
隋唐文獻(xiàn)典籍中可以找到不少關(guān)于“縣主”的記載,它指的是宗室皇族諸王之女所獲得的誥命的名稱。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宗室皇族諸王的女兒都能獲得誥命,比如唐玄宗女兒建平公主是在出嫁前才冊封“公主”。除了“縣主”這一誥命之外,另還有“公主”“郡主”“翁主”之類的稱號:帝女一般封公主;翁主等其他各種宗室女性誥命。
其中對這些誥命稱號名稱來由的解釋,唐代顏師古注《漢書•高帝紀(jì)下》曰:“天子不親主婚,故謂之公主。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
那么,“縣公主”和“公主”一樣嗎?
古代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公主”這個稱號最早的記載,大約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其中說:“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西周時期,周天子王室的帝女及諸侯之女均可稱為“王姬”,到了戰(zhàn)國始有公主之稱。
“縣公主”一名,可見《后漢書•皇后紀(jì)下•附皇女傳》:“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也就是說,“縣公主”實際上只是帝女,皇帝之女的封號。它的含義和“郡縣”的“縣”有著天差地別的距離。
戰(zhàn)國末年以來,不少諸侯國內(nèi)除了大面積的分封制度之外,還出現(xiàn)了一些個別的行政單位,名曰“郡縣”。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省和縣。這當(dāng)然不是“縣公主”的含義來歷。
“縣”的本意為“懸掛”,會意字,本是“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根據(jù)它的字形解釋道:“縣,系也。從系,持縣會意。”這和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意思相差甚遠(yuǎn)。那么在先秦,“縣”的使用除了這個意思之外,還有另一個常見意思:它被假借為“寰”。南朝梁顧野王編纂的《玉篇》中對“寰”的解釋是“王者封畿內(nèi)縣也”。“寰”和“縣”,都是一個意思:王畿之地,即古代帝王京城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方,古代天子所直接治理管理的地方。
比如儒家說法中的“縣內(nèi)”,即以四海之內(nèi)為九州,其一為畿內(nèi),天子所治。
那么“縣公主”,實為漢制之下皇女的封號,此制沿襲至魏晉南北朝。也就是說,通常隋唐以前的“公主”之稱,實為“縣公主”。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系 倪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