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xiāng)的第一個冬天并不寒冷,清晨的陽光散發(fā)著淡淡的溫暖。
乘車前往西樓觀的路上,一臉明媚的安靜下按捺不住一顆好奇與期待的心。
近了,近了。
車離開環(huán)山公路進入村莊一隅,停在平闊的土地上,我第一個跳下了車。
走過黑河上的石橋,橋下小河并未結(jié)冰,汩汩而流,清澈見底。習慣了高樓立交,一下子浸于自然,我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片綠意。很快,我們就走近了老子墓。
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紀念碑,碑前是一堆燃盡的香灰,余溫未散?可绞钦R的石頭砌成的墓碑,據(jù)說是解放后才修整的。這座山名為大陵山,在那堆石頭后通著的是埋葬老子頭顱的“吾老洞”,我們徒步穿行了這兩個地方。山路崎嶇,滿是敗落的葉子和碎石。兩行內(nèi)涵豐富的字符鐫刻在吾老洞口兩側(cè),這些文字在今天看來猶如天書,它涵概了老子畢生的有關(guān)修身處世的思想。在老子墓外有一處類似廟宇的民居,從房內(nèi)走出的是個滿臉胡子的道士,言稱是專為老子守墓的人。
在蕭瑟的寒意中,這一切顯得冷清、寂靜。也許是很久沒有人來此地了,縱然有些人在悉心研究《道德經(jīng)》,他們興許也顧不得來真正走近這片墓地,感受其中精義。
在這一片清靜中,我憶起《道德經(jīng)》里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滿山的舊石,滿路的落葉,表達的正是一種無聲的力量,一種深厚的精神內(nèi)涵。它們不如大唐芙蓉園里的景致那般光艷,卻似乎是被歲月剝磨但又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正如年年春暖花開,枯樹又生新葉;正如日日爐香裊裊,道人又會點上新香。
只要后世永遠記得那位“無為”、“出世”的長者,這里的一切又能逝去什么。讓我們領(lǐng)悟老子的那份自然的空靈。
去了解他的思想。
去了解他的情操。
去了解他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