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靠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最好的企業(yè)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自學和自修,并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追求卓越。
大學里的生活和學習,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天賦在哪里。那么,該怎么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認為我的建議很簡單,多嘗試!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活動還是通過網絡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我曾經和眾多學長們彼此交流過大學學習的感受,我把它們大致歸為三類:一,在選擇選修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后卻發(fā)現(xiàn)非常枯燥。二,上過幾節(jié)課,做了幾次作業(yè),就愛不釋手,愛上一門課程的感覺特別好。三,課程在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是不知道以后是否有用。反而我覺得這沒有什么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言,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lián)起來。比如,他們當時發(fā)現(xiàn)自己對哲學有興趣,但是自己并不想當哲學家,雖說沒有直接的用途,哲學類的課程還是教會了他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人生的價值,也成了他們一生的指南針。所以他們是這樣選擇的,對于第一種課程,直接去掉,對于第二中課程馬上去追隨,對于第三種,先留著,以后總會把它串聯(lián)起來。
我個人認為,在大學期間,應當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第一,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能力,自學能力。該怎樣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簡而言之,你必須學會問“為什么”。第二,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時問一個問題“有什么用”。我曾在報紙上讀過一篇文章,這樣寫到:有個女孩很不喜歡學習數學,他覺得指數之類的東西沒有實際用處。直到有一天,她的父親問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后你會有多少錢?”當女孩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200元而是259元時,她突然對數學有了興趣。她的父親告訴她,指數還有其他數學知識,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于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將理論付諸于實踐。第三,是批判思維的能力。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己批判思維能力?建議大家每碰到一個知識點,不但要學會問“為什么”,還要學會問“為什么不”。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過關于參加辯論賽的討論,我們在辯論時,應該怎么選擇我們所支持的觀點?文章中給出的建議是你要永遠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蛟S大家都會感到驚訝,但你去辯論時選擇你不認可的觀點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最重要的是你會真正理解并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益處。
大學就像一個小的社會,你需要學習也需要交際,這不得不提到一個詞 “情商”。所謂情商,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能力,將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他人信任的能力。培養(yǎng)情商的第一步就是培養(yǎng)友情。讀大學時,最好能交一個要好的朋友,往往可以受益終身。第二要培養(yǎng)自己的表達能力,創(chuàng)業(yè)者要想成功,就必須影響身邊的人,如果你是一個有口才的創(chuàng)業(yè)者,可以更好地引導員工,也可以激發(fā)員工的斗志和潛力。第三,在校期間 要爭取實習,實踐的機會,從實踐中不斷發(fā)掘自己的潛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唯一掌握實踐經驗的方法就是去企業(yè)實習,如果找不到好公司的實習機會,哪怕是到餐館里端盤子都是有價值的。你有機會跟周圍的人接觸,這會讓你成為一個情商更高的人,除了校外,學生社團也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好去處。
總而言之,你寧可跟一群優(yōu)秀的人打交道,你是最后一名,向他們去學習,不管他們怎么擠壓,都不能要在一群沒有出息的人中當第一名。
同學們加油,向美妙人生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