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驢大都灰不溜丟,土的掉渣,像出土文物,表現的更是木不訥嘰,暮氣沉沉,行動比較遲緩,跑的速度沒有馬快,勁頭耐力亦抵不過牛,甚至不如騾子。但馬只能下馬駒,牛只能生牛娃,而驢不一樣,即能生驢娃,還能下騾駒。關中人說:“驢是騾子牠大大”,這是驢值得炫耀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驢拉車種地,趕路馱運,在牲口界里確實不如牛和馬,也沒有騾子那樣能干有蠻力。所以關中人喜歡牛,喜歡馬,甚至喜歡騾子,但不喜歡驢,許多情況下對驢下眼瞧之,多是鄙視的心態(tài)。
在日常生活中,關中人說事、取笑、打鬧甚至爭吵、罵仗,總愛拿驢來比劃開涮,因此有關驢的話題就特別多,且常帶著一種貶義。譬如:嗓門大點說是“驢叫喚”;長的難看的是“驢兒相”;借錢利多點言是“驢打滾”;不按理數辦事者稱是“驢樣子”;譴責說話前后矛盾者是“驢嘴不對馬唇”;埋怨只讓人干活不讓人歇息者是“把人當驢使喚”; 鄙視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者是“驢糞蛋蛋外面光”;嘰笑裝腔作勢者是“人沒本事,還撐個驢的架勢”; 數落辦不了事者是“瘦驢拉不出硬屎來”;訓斥扳著面孔者是“吊個驢臉給誰看呢”;斥責走路胡碰亂撞者是“驢把眼晴罩住了”;數落不講理者是“驢沒勁胡拽呢,人沒理胡說呢”;憎惡關鍵時刻不愛表態(tài)沒有主意者是“驢錘錘吊著不吭聲”;大罵性格遲頓的人是“閹驢把蛋遺了”……
進一步深究,關中人對驢印象不怎么好是驢身上毛病太多。主要原因有三:一曰驢形象差。關中驢頭大,臉亦大,見人總拉個長長的驢臉,像誰上輩欠了牠半斗高梁豌豆沒還似的。兩只耳朵高高豎著,里面卻長滿密密的驢毛,常常聽不到使喚聲。特別是兩只眼晴,平時老盯著一個地方瞧著,看上去大卻無神。眼簾上長長的睫毛,似戴著假的一般,擋前視線,遇見人老像沒看見一樣,但當飼養(yǎng)員喂養(yǎng)時,這眼睛變得特別好使喚,常先不急吃自己眼前的飼料,總把驢嘴伸到旁邊馬槽里爭食。二曰驢脾氣大。驢常愛莫名其妙的高高舉起碩大個頭,裂開簸箕般的大嘴,拉長脖子,噔著眼晴,露出大黃牙,鼻子喘著大氣,使出渾身解數,一聲接一聲“吭子、吭子”的吼叫起來。發(fā)泄出來,讓人望而生畏。動不動愛使驢性子,耍驢脾氣,常愛撂挑子,有時不想干了,就往地上一站,雕塑似的,凸亮出“死驢不怕開水燙” 的架勢,使喚不動拉不動,犟倔到底身不動,有時既就用鞭子抽,都不頂事。但當你抓一把青草往眼前一晃,立即驢臉舒展,興奮地露出大牙跟過來。三曰驢身子懶。關中驢一般都是腿長腰寬,按說身材高大,必是干活的能手,不成千里馬,當個百里驢也行,其實不然。盡管驢身材高,骨架子大,但是個空架子,中看中看用,跑動時不急不慢,馱東西時腳下辮蒜,拉車時沒勁亂竄。尤其是驢個頭愈高大,耐力愈差,干活愈愛偷懶;,主人剛一離開,立馬就停下正干的活,就地歇息起來,等主人一聲訓斥,又磨磨蹭蹭干起來。所以關中人使喚驢,野外耕地、拉車馱運等,多許手中要拿一條鞭子吆喝。特別在磨道拉碾時,一定要給驢戴上眼罩,關中人叫“驢暗眼”,讓驢看不見。除防驢偷吃外,主要是防驢偷懶。戴上“驢暗眼”后的驢干活時一般不敢懈怠,因為老覺主人就在眼前,不敢停下怕被主人發(fā)現,招來皮鞭懲罰之罪。
初見關中驢,覺驢似乎沒一點性子和脾氣,馱多少東西,走多少路,一切聽主人擺布,樣子感覺比較溫順,性子坦坦的,走路邁著方步,像紳士一樣,一步一步,穩(wěn)穩(wěn)的,緩緩的,不急不驚,一天到晚,夾個尾巴做驢,很是低調,時間久了才會發(fā)現那么多的驢毛病。僅僅看到這些,只能說還沒有真正了解關中驢,關中驢最厲害的一招就是示弱,蔫蔫的,傻傻的,看上去好欺負,但當人不防時,驢會瞅準機會,突然發(fā)威發(fā)飆,猛揚起兩只后蹄子,向人撂來,如果躲閃不急,踢到疼處,可能要了人命。所以關中人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就是:“蔫驢踢死人!”讓人防著驢。
驢軟易欺,馬瘦毛長。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常常被隨意使喚和欺負的關中驢,沒想到有自己的損招。關中蔫驢的反擊,看是一種本能,一種表現,實是一種本事,一種藏身的暗器,更是一種陰暗的心態(tài)的展露和反抗,在不經意、不提防的瞬間出手,發(fā)瀉不滿,順便給人一蹄,致人受到傷害甚至斃命。
從驢想到人,F實中,一些人盡管身上毛病很多,但不至于犯罪,多數是逼出來的,是心態(tài)的扭曲,心理的反抗。我們要注意提防蔫驢一樣的人,更要注意打造陽光心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