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史記•項羽本紀》
從《史記•項羽本紀》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的缺點:剛愎自用、不善自省……
縱觀項羽一生,輕易就可以發(fā)現他失敗的原由:從小輕浮,學習不成又要練武,不成則又要學習敵萬人之兵法,終不成;成年后,因有婦人之仁,鴻門宴上錯失良機不聽范增之言放過劉邦,為自己的基業(yè)埋下了一個“地雷”;除此之外,他剛愎自用、不善自省、殘暴。在攻秦成功后,坑殺了幾十萬降軍;在他被劉邦大軍圍困時,非但沒有醒悟,反而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把一切后果都歸于天命;在他攻入咸陽后,大肆焚燒阿房宮,創(chuàng)造了大火三月不滅的“奇跡”……
假如他當初可以像劉邦那樣任人唯賢,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那么他完全可以在鴻門宴中殺死劉邦,除去他的首敵;假如他當初可以像劉邦一樣,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先與百姓與法三章,而不是燒殺搶掠、荼毒百姓的話,那么他完全可以取得民心,讓民心把他抬向統(tǒng)治者的位置;如果他當初可以像劉邦那樣能屈能伸而渡船逃到江東的話,那么他完全有可能卷土重來打敗劉邦而稱王;假如他當初可以以史為鏡,他完全可以明白“以力征經營天下”是不長久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像秦那樣因不得民心而滅亡……
當然,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他也有好的一些方面。例如在巨鹿之戰(zhàn)中,他巧妙地用“破釜沉舟”之計,使得將士們全力以赴取得成功;他體恤自己的士兵,當士兵生病時,他總會帶著東西去親自慰問……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且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時他在面對四面楚歌,軍心渙散時發(fā)出的無奈感慨。可悲的是他在自刎前都沒有覺醒,只是說“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到死前都沒有明白正是由于他的自負、生性多疑、是非不明、殘暴、不得民心使他最終兵敗身死,成為楚漢之爭中的輸家。
假如他很早就可以發(fā)現這些致命的弱點,那么我想這段歷史將會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