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苦在何處?我曾多次在寂靜的深夜擁燈苦冥。
余秋雨先生以他學者的深度和見識,結合中國千年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再用高雅、凝練、大氣的語言鑄就《文化苦旅》一書。其中所收錄的三十七篇散文長有萬言短則千字,這是由于所述對象不同而引起的,也是受作者情感波動的大小而產生的,讓人讀后余韻無窮,數遍之后亦有鮮趣。而且余先生的文章也往往能夠使人沉浸于其中、頗有深切感受,似乎自己就是其中的人物。就單從文章整體上看便足以讀后使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一個層次。
從古城到荒漠,從西湖到三峽,從莫高窟到道士塔,從牌坊到廟宇,從柳侯祠到天一閣,從石頭城到都江堰,從天柱山到白蓮洞,從廬山到赤壁,從廣州到蘭州……在空間上跨越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東西要塞。在時間上由先秦兩漢到唐宋元明清而至今,由古國到現代社會。在文化上含鼎盛發(fā)展有衰敗末路,含自然造化有人工雕飾,含書卷墨香有粗獷豪放,含人文風度有原始氣息,含變通之道有冥頑不化,含慷慨悲壯有明月清風……不斷地叩問歷史,反省今朝,求天理、察人事,假自然景物古人舊跡以表達內心情感,借文化沉淀與世事滄桑以談論社會命題,誠可謂苦矣,然亦不樂乎?
倘若僅僅是從表面上去理解苦樂而不深入推究其深刻內涵,我認為是不合適的。應當以個人的文化品位和文學素養(yǎng)結合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思想的意識來討論。因為在中國的千年發(fā)展中,文化不可能是單一的,是不可能嚴格的遵循某一個固定的準則的,多元化的發(fā)展才是正確的路徑。文化的要義在于可論主次而不可論唯一,可論變通而不可論固守,可論潮流而不可論派系,可論歷史而不可論始末,可論存在而不可論幻滅,可論意識而不可論虛無……這種復雜且特殊的客觀現實情況是不可能有其它事物可以相比擬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精神意義還是物質層面上來講,這種深厚的文化積累是以歷史的順延和文化理論的發(fā)展為基礎的。無論是時間的積累,歲月的變遷,多元化的轉變;還是人格的獨立,思想的自由,精神的傲岸;或者是軍事的沖突,政治的擴張,社會形式的演化以及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進等等都會給文化的發(fā)展帶來創(chuàng)造性的完善或者是毀滅性的打擊,健康的發(fā)展或者是意識形態(tài)的扭曲,質的飛躍或者是固步自封的危險等等,因此所有的所有社會意識的變化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同深度上、不同大小上對文化的發(fā)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顯然,在這些影響中有好有壞,那么對我們來說也就有苦有樂;蛟S,從某種意義上講苦便是樂、樂亦是苦,苦中自有樂、知樂才懂苦?嗯c樂這兩者之間是相對矛盾統一的,是不能分開的,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弄清楚了苦與樂的關系后再回到這一個苦字上,既然我們常常說人生之逆境占十之八九,生活中也常常是歡樂少而苦悶多,傷離別、哀時怨,英雄窮途、美人遲暮,總是不如人意的事情多。那么歷史和文化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人才是文化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擁有者這也就是說我們人才是文化和歷史的基礎。所謂人文,要是沒有了人只剩下一個文還有甚么意義呢?
或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學習、工作、交往、物欲等等瑣事壓得喘不過氣來,常常感到身心俱疲、頭昏腦脹,總感到累了、老了,不想再這個樣子了。那么我們此時不妨煮一杯清茶,在安靜的晨林中,捧一本好書,回到歷史與文化中去,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諦,發(fā)現那種古典的意識,讓身心真正的沉淀在經典之中,那么我們一定會感到神清氣爽、榮辱皆忘的。這未嘗不是一個釋放自己的疲倦與勞累的好方法。
文化苦旅,苦在何處?我更愿意把這句話當成一個反問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