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文學家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對他說,清早,你從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桿,只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桿的地都歸你所有。那個人聽了很高興。
第二天清早,那個人按照約定來到昨天與地主說好的地方。他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倒是跑回來了,但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于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葬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時說:“一個人要多少地呢?”他指了指墓坑,“就這么大。”
是啊,出生時,我們赤身裸體來到世間,一無所有。長大后,年復一年,我們已被生活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同時,我們也被各種欲望折磨著。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多,就會產(chǎn)生貪婪之心,使得自己對名譽、地位、權(quán)利、利祿等所困擾,欲壑難填不滿足,私欲無限度的擴張膨脹,以致心理產(chǎn)生怨恨、嫉妒、埋怨、憂愁、憤怒。最終選入泥潭不能自拔。終生遭受精神的痛苦和煎熬。
托爾斯泰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這是至理名言。與我們常說的“知足者才能常樂”,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有知足,你才能對金錢物資利益保持理性,做到“君子用財取之有道”又有“度”。
只有知足,在靚男美女的誘惑面前保持理智,扼守人生的道德底線,不干那些喪盡天良,違背倫理道德的腌腌臜臜事情。
只有知足,你才能“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我們過去常說的“僧”是清凈的意思。“染”是染污的意思。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美色、耳聞濁聲、一接觸這些東西,就會起貪欲之心,很難保持心靈的那份寧靜。所以我們中國人講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愛、惡、欲”,往往就會被“染污”,以致迷失方向不能自拔,是常有的事。“六根清凈”的語義是指沒有任何私欲雜念,能自我控制擺脫一切煩惱,心平氣和,悠閑自在。
只有知足,才能常常保持心地清凈,由此看來,“染污”就是感情的困惑與煩惱,你只有不被這些東西“染污”,保持你心地清凈,就叫做佛中的“皈依僧”吧。
如今,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實際上首先是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guān)系。佛經(jīng)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所謂“結(jié)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洽友善的關(guān)系和良好的溝通。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偉大思想家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如果能把金錢、美女,名譽、地位,功名、利祿都當做“身外之物”,懂得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的思想就純潔了,心靈就美好了,道德就高尚了,境界就提高了,精神就美好了。就能遠離爾欲訛乍,勾心斗角等私欲膨脹的困惑。就能免除恐懼與焦慮,活得輕松,過得自在。并能延年益壽。
托爾斯泰講的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心靈的“庇護所”,是我們與復雜世界保持距離,并且維持心靈平靜的“伊甸園”。
行文到此,話歸主題。我們說知足者常樂勝神仙,就是身處物欲橫流的金錢社會環(huán)境,能保持一種超然度外的良好心態(tài),生活上“水向低處流”,思想心靈上“人往高處走”。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不要看到那些無才無德的勢力小人當了官就生氣,也不要看到人家貪污幾百萬元人民幣眼紅,更不要聽到惡商燈紅酒綠一頓飯花去幾十萬元拍案而起……努力去摒棄“名權(quán)利”這些腌臜的東西,不要不顧惜自己的生命拼命的去追逐不切實際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