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被如沙的歲月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時,卻總能聽到這樣一個名字在大漠鳴殺中突;厥帯R粋為人所敬重,為人所鄙;為人所褒揚,亦為人所唾罵的名字——李鴻章。
離1901年的結(jié)束僅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回鑾路上的大清國皇太后慈禧在黃河岸邊的輝縣收到了那個令朝野上下無不悲哀的消息:大清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死了。就在他咽氣前的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床頭逼迫他在俄占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而此時的李鴻章已不能說話,他只有眼淚,眼淚流干了,他的眼睛也閉上了。
因為《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將水深火熱的中國推向萬劫不復以至于戰(zhàn)功卓著而位極人臣的李鴻章死后一直戴著一頂“賣國賊”的帽子。然而,在我們大罵“李鴻章賣國賊”的時候,有幾個人能想到,在當時那樣懸殊的力量對比下,李鴻章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犧牲,他沒有不做犧牲的權(quán)力。在李鴻章打過交道的西方外交官眼中,這位有著“東方俾斯麥”之稱的中國人贏得了他們的尊敬,“李無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維持他國家的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中的籌碼太少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當年的萬國運動會上,各國國旗伴著各自的國歌依次升起。但當中國的黃龍旗升起時,現(xiàn)場都是一片沉寂,旋動響起了西方人的陣陣嘲笑——中國,這個遠東大國,竟然連自己的國歌都沒有!而就在此時,一名七旬老人,步履蹣跚的走到黃龍旗下,傲然挺立,用他那嘶啞的嗓音,以一個老人所能發(fā)出的最大音量,高唱了一首他家鄉(xiāng)的民歌小調(diào)“茉莉花”。運動場上的喧囂一瞬間歸于沉寂,旋即爆發(fā)出如雷的掌聲。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向這名拼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老人致敬。
置身于陽光與苦難之間,李鴻章一方面享有清廷中漢臣的最高封賞;另一方面在千瘡百孔的時代里啃噬拷問著自己的良心。懂得歷史內(nèi)涵的人才會懂他。梁啟超說 :“鴻章必為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