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在電影故事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狹義上的類型片起源于二十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如今類型片已成為故事片約定俗的分類方法,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類型片更是各具特色。如區(qū)別于美式恐怖片的視覺刺激,日式恐怖片多將靈異事件放在司空見慣的瑣碎日常生活中;又如我國現(xiàn)階段的院線愛情片多為青春愛情片,帶有濃郁的青春校園風(fēng);即使同為香港喜劇導(dǎo)演,許氏兄弟的喜劇片擅長描寫底層人物憂喜參半的市井人生,周星馳喜劇則大刀闊斧顛覆傳統(tǒng),獨開無厘頭喜劇先河……那么中國最先走向世界的類型片是什么?毋庸置疑是功夫片。自1895年電影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中國電影人前赴后繼探尋著符合不同年代的中式書寫。
一、江湖奇?zhèn)b
武俠片、功夫片和動作片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電影誕生之初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開啟了中國電影史上首個商業(yè)類型片浪潮。1928年頗具商業(yè)眼光的張石川導(dǎo)演拍攝了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挽救了明星電影公司,在國內(nèi)引起極大轟動,1928-1931三年時間內(nèi)《火燒紅蓮寺》系列電影共拍攝了18部,堪稱當時的“上海灘頂流”。《火燒紅蓮寺》改編自當時廣為流傳的武俠小說《江湖奇?zhèn)b傳》,當時電影觀眾在看到書中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像的震撼,我們已無從想象,電影中的亂世流離的百姓,伸張正義的俠客,精彩的打斗場面等元素成為了功夫片的重要元素。所謂俠者之大,為國為民,在功夫片中,不管是關(guān)德興演繹的除暴安良的黃飛鴻形象,李連杰演繹的與時俱進黃飛鴻,亦或是李小龍功夫電影走出國門,行俠仗義的主人公在民族存亡之時,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自強精神,成就了一部又一部功夫片的靈魂人物,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御外族的決心。
二、家國情懷與作者書寫
縱觀電影史,功夫片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源源不息,無論是《火燒紅蓮寺》為代表的神怪武俠片,還是李小龍徒手搏擊功夫片,亦或是成龍為代表的諧趣武俠片等,都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功夫片也像一張亮眼的名片,將國民引以為豪的民族精神帶到世界各處。功夫片中的江湖爭斗,俠義精神是大多影片展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然而從作者角度對功夫片加以研究,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導(dǎo)演對功夫,對“俠”又有自己的理解。例如徐克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新舊交替時代黃飛鴻的迷茫與優(yōu)思;徐浩峰的功夫片《師父》中,我們看到了險惡江湖下師徒情誼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