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也叫反向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對人們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qū)α⒚娴姆较虬l(fā)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形象,創(chuàng)立新形象。
今天的社會發(fā)展,我們需要和提倡這種創(chuàng)新式的逆向思維,企業(yè)、公司招賢納士也強調(diào)創(chuàng)新型人才,其實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自古就有。比如小時候聽過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是利用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是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思考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時,就運用反向思維從貧窮不應該是社會主義,發(fā)展太慢不應該是社會主義,少數(shù)人富起來、大多數(shù)人窮不是社會主義等方面進行闡述得出“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科學的論斷讓黨和政府從此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于具體模式而忽略社會主義本質(zhì)的錯誤傾向,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對于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大意義。逆向思維就是讓人們跳出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固化思維的束縛,這樣才能推陳出新,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在社會交往中,逆向思維也有助于提升自身,和諧人際關系。藝術源于生活,《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武功高強會八十一變,在花果山稱王稱霸,無法無天,自由自在,成為唐僧大徒弟也不受約束,被迫戴上了觀音菩薩的緊箍咒之后一旦不服管教就深受念咒之痛,很多觀眾在看到這樣的場景一開始都對孫悟空抱有同情之心,甚至認為唐僧凡胎俗體看不出白骨精的幻象好壞不分。但是隨著劇情的延伸我們發(fā)現(xiàn)觀眾或讀者自己孫悟空本身漸漸接受了緊箍咒,為什么呢?因為孫悟空與天上眾多神仙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孫悟空雖然神通廣大,長生不老,但他只有靈性,卻沒有神性,本質(zhì)上是一只猢猻。如果只憑他自身修煉,就算再修煉幾千年,幾萬年,可能依然還是一只猢猻,在眾多神仙眼里依然登不得大雅之堂。所以才會在一開始大鬧天宮之時被眾神仙聯(lián)合抵抗,之后被壓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下。戴上緊箍咒后的孫悟空看似不自由,
但在一路前往西天的途中被唐僧慈悲為懷的言行中慢慢感化的同時,他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心甘情愿的跟隨師傅完成取經(jīng)的事業(yè)。正是基于這樣的變化,在降妖除魔的過程中眾神仙對他也是有求必應,甚至和太上老君、地仙之祖鎮(zhèn)元子等大佬們稱兄道弟,被視為座上賓,這種待遇可不是他當美猴王的時候能擁有的。如果我們常規(guī)的從緊箍咒束縛了孫悟空的角度去理解,他永遠成不了佛,反向思考,因為有了緊箍咒的限制,讓他時時刻刻與自身的惡作斗爭,讓他放棄心中與佛性相違的貪、嗔、癡、慢、疑,逐漸獲得了自己的神性,蛻變成佛。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總是被這樣那樣的規(guī)則、道德、風俗束縛,但正因為這樣的約束,君子才會謹言慎行,百姓才懂得諸惡莫為,正如康德所說“自律即自由”。逆向思維,讓我們多一份理性,多一份釋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