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一般人談到修養(yǎng)的問題,很喜歡應用一句話——“寧靜致遠,澹泊明志。”這是諸葛亮給他兒子《戒子篇》的家書里的一句話,現(xiàn)將原文付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篇》作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他教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jié)省用錢,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yǎng),簡單明了,一切干凈利落,就是這個儉字。“非澹泊無以明志”,就是養(yǎng)德方面;“非寧靜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境要寧靜才能求學,才能要靠學問培養(yǎng)出來,有天才而沒有學問修養(yǎng),和孔子“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觀點一致。“非學無以廣才”,縱然是天才,如沒有學問,也不是偉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還要有廣博的學問。學問哪里來?求學來的。同時,又提供了正確的求學的方法和途徑,教導其子要戒驕戒躁,持之以恒。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
看諸葛亮這篇《誡子篇》,闡述了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之發(fā)人深省。正如諸葛亮所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有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會有很多困難和誘惑,我們都要努力克服它,多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誘惑,朝著目標,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