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我承擔了2016級部分專業(yè)的《國學選講》課,在講述孔子的“忠恕”之道過程中,通過解讀帶動學生思考進而促成學生在期末論文撰寫中思考活躍,鑒于學生思考多從與自己生活學習相關的橫向解讀,這也激發(fā)我對此概念的縱向解讀,由“忠恕”之道聯(lián)系到“一帶一路”理念,通過研究分析我認為,后者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益于以前者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植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當中、由處理倫理關系發(fā)展提高到處理國際關系的“忠恕”之道,在這一語境中是具有其獨特性和必然性的。那么,二者之間究竟是如何一脈相承,從哪里出發(fā),在哪里落足,又該如何解讀?筆者在此拋磚引玉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拙見。
一、“一帶一路”理念與“忠恕”之道的內(nèi)在契合點
先提一組概念,“忠恕”的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仁之方”,反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之方”,意即“共贏、共進”,這也是后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中國人立身處世宗旨的源起。“忠恕”之道,“恕”為根本。“恕”即“推己”,即“己欲立而立人”,能夠在正面進取的狀態(tài)下做到“恕”,就能在反面逆境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能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而不強加于人,就能真心實意地“推己”至“立人”、“達人”,做到“忠于己而忠于人”,因此說“恕”為“忠”本。曾子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句中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就是“與人為忠”的道理。
與人為忠,不僅僅局限于人與人的關系,可放大到很高的層面和很廣的范圍去看,依舊可行,這就是“一帶一路”之所以備受歡迎的緣故。“一帶一路”建設所秉承的原則是共商、共享、共建,在相關國際區(qū)域內(nèi)通路、通航、通商,進而形成和平發(fā)展新常態(tài),積淀而成“絲路精神”,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與人為忠,與國為忠,中國在自身的發(fā)展建設中“盡己之心”,而又“推己及人”力促世界友鄰“合作共贏”,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qū)域合作平臺,秉持著“立人”與“達人”的思想,積極發(fā)展與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jīng)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是“恕”的正面價值體現(xiàn),也是“忠”的最高狀態(tài)呈現(xiàn)。
二、“忠恕”之道對“一帶一路”的現(xiàn)實意義
尊重差異、和諧共存,“一帶一路”大格局日益形成,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jīng)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以“立人”與“達人”的積極態(tài)度,應對世界紛繁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挑戰(zhàn),將中國的產(chǎn)能、技術、經(jīng)驗、資金等優(yōu)勢向外轉化,與伙伴國共建共享,既是中國自身全面開放的創(chuàng)新之舉,也是世界和平共贏的有益嘗試,逐漸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話、合作的著力點,向世界闡述并回答了“愛人愛類”、“人類一家”、“和合共存”的基本思想。
毋庸置疑的是,提出“一帶一路”這一理念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主席,本身就是深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位領導者,在其執(zhí)政實踐中將中華歷史文化精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對接,應用到中國夢建設及內(nèi)政外交各方面。“一帶一路”理念所體現(xiàn)出的,正是與孔子“忠恕”之道一脈相承的“共‘立人’、同‘達人’”的思想,“忠恕”之道的正面價值成為促進國際合作的推力,反面價值成為平衡國際關系的準則,這也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和為貴”理念的重溫。
總的來看,“忠恕”之道的內(nèi)涵與外延,深刻地詮釋了中國文化思想的精髓,同時也指導著中國發(fā)展建設特別是對外交往與合作,尤其是當前最為關鍵的“一帶一路”建設這一大課題,“忠恕”之道更是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