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魯迅先生其實是一個孤獨的人。在當時,沒有一個人的思想可以和他的站在同一高度。
有些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是太過冰冷、太過黑暗、太過消極了。但是這種看上去令人發(fā)指的冰冷,正是他對于祖國的無限熱情反射出來的。因為深愛,所以不忍,所以不想放棄。
我個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非常高,因為他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的代表,他完全可以跟歌德,莎士比亞比肩,魯迅先生之所以在世界上的聲望不如他們,不過是因為西方中心主義的結(jié)果。魯迅文學(xué)對于中文系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魯迅是存在于每一個有思想活動的人的頭腦當中的。
但是魯迅先生從來也不是為文學(xué)而文學(xué),改造國民性,救治民族才是他的根本目的。
有的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筆其實很差,根本配不上他世界文豪的身份!余華一開始也很煩魯迅先生,因為文革的時候,不是毛主席說就是魯迅先生說,他對魯迅總有一種不屑的態(tài)度。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一個導(dǎo)演要他改編魯迅的小說,他缺錢,就答應(yīng)了,第一次認真地買了一本魯迅小說集,他看到《狂人日記》就震驚了,他心想這個魯迅還有點厲害,等他看完第三篇《孔乙己》,就打電話對導(dǎo)演說:“別再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我覺得,認為魯迅文筆差的人,讀先生的書讀的不多,或是說,沒真正的讀懂過魯迅先生。
以魯迅先生的《藥》一文為例。
華老栓是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為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nèi)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謂的“革命”,他不關(guān)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夏瑜的家境貧寒,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魯迅先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他的犧牲未贏得群眾的理解同情和支持,體現(xiàn)了英雄振臂一呼卻并無人響應(yīng)的悲哀。
由于受封建統(tǒng)治階級長期的壓迫,人民群眾陷入愚昧和無知的境地。如果說華老栓是因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劇,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則是一個更大悲劇。人們對夏瑜反對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行動絲毫不理解,夏瑜對群眾落后狀態(tài)的深切同情,反被人們罵為“發(fā)瘋”,對夏瑜的流血犧牲,人們漠不關(guān)心,冷淡到以他的血來作為治病的藥,這是多么可悲的無知和麻木。蒙昧的群眾與革命先驅(qū)者之間,居然存在著如此巨大的可悲的隔閡?
魯迅是第一個真正看到中國幾千年來骨子里的劣根性的人。無論屈原、李白、杜甫或者其他人都沒有那樣將中國人骨子里的病看出來。當然這也和時代有關(guān),魯迅所處的時代和屈原李白杜甫所處的都不同,這種不同導(dǎo)致他必須用文學(xué)救亡圖存,中華民族在最危急的關(guān)頭他必須挺身而出,他是時代的弄潮兒,是歷史的英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魯迅生活在現(xiàn)在,他的作品應(yīng)該就不會有那么深刻的思想力和批判力了吧。
我想說,這種能通過不多的筆墨,使別人感受到雷霆一般震動的文筆,真的是算作不好么?歷史終將證明,魯迅即使不是中國歷史中的第一偉人,也必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的第一偉人。
漫漫黃沙早已泯滅了魯迅的身軀,可是他的文學(xué)成就和思想精髓卻永遠的閃耀在漆黑的夜里。時間越久,人們對加之于魯迅先生身上的“不懷好意”,也都將黯淡失色。人們所看到的將是歷史長河中,那偉岸巨人的風(fēng)姿,在歷史洪流中,引動著近現(xiàn)代歷史的驚濤駭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