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對自己扮演的角色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是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問題。我認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像“變形金剛”一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現(xiàn),而且以不同的形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實踐證明老師、兄長、朋友這三種關系最為重要,這也是我校一直倡導的師情、親情、友情教育,這三情潛移默化的作用貫穿于我們整個工作之中。
如何做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在實際工作中一個善于引導的老師,是教給求教者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而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答者。比如說,有人問你幾點了,你怎樣回答;第一種,告訴你具體的時間,早上十點或者下午三點。第二種,為什么沒有手表,為什么不去買個鐘表,這樣就能隨時掌握時間。回答的都很簡單,但是第一種人容易接受,第二種很不好聽,不就問個時間嗎,用得著這樣嗎?這兩種方法其實還是有區(qū)別的,第一種直接給你解決問題,告訴你答案。第二種告知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此不需要再問別人答案。大多數(shù)人認為第一種直接告訴你答案的人是好人,第二種,問題解決了,但認為你很難溝通。試想第二種教給我們今后不再借助別人,獨立完成工作的方法,但為什么別人不能接受呢?因為雖然教給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方式未免簡單粗暴,離循循善誘的特色有別,效果應了古話“失之毫厘,謬之千里。”,不良反應可以說殊途同歸。
領導是領導的人心,管理是管理的事務,所以如何當好這個老師,就應該是有善意、有技巧地啟發(fā)別人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既不是簡單的告訴別人答案,也不是背離誨人不倦,不計后果的敷衍了事。
做一個分享知識,分享經(jīng)驗的“兄長”。如何將自己的技能和經(jīng)驗分享給他人,促進大家共同進步,首要問題是當事人既要懂得怎樣引導他人自主考慮,還要明白主動分享經(jīng)驗的重要性。如果能把你學會的東西,用你的知識和技能手把手的教會別人,你就是一個合格的“兄長”,一個合格的“兄長”應該具備把普通人變成訓練有素的優(yōu)秀員工和專業(yè)人士的能力,當然,在分享經(jīng)驗的背后,要有一個價值觀的認同和相關制度的約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
如何做一個表現(xiàn)到位的朋友,這一直是困惑大家的難題。我是領導就應該高高在上,你們都應該聽從我的指揮,要讓部門的領導和下屬做朋友會達到怎樣的結果?或許有千百種答案,不少主管和領導都有同感,和下屬距離遠了,他們會說你不近人情,距離太近,拿他們當朋友又會出現(xiàn)“近則不恭”的情況。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做一個真心相待的朋友,不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fā)患得患失,而是面對是非放下情面,敢于做“諍友”,不做“損友”。朋友相處是一個三觀接近的吸引,是一個合并同類項的過程,大浪淘沙,走到最后的朋友是人生路上彼此的左膀右臂。
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把握老師、兄長、朋友這三種關系呢?也就是處理好師情、親情、友情。在《大學與大學史》中這樣寫道:在這幾種情愫中的確有人生成長、成才、成熟、成功的經(jīng)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通過師情形成敬重,通過親情產生感恩,通過友情增加合群,同時也明白了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謙虛讓學問流向自己,恭敬讓別人接受自己,友誼讓我們結成群體,適應讓我們融入社會。有了這個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我們才能順利成長,逐漸成才,走向成熟,達于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