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題記
舍得,舍字在前,得字在后,顧名思義, 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到,必先舍棄。“舍得”在中華文字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即“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圣;佛家有云:“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舍”,萬事萬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我,就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然而在現(xiàn)代人眼里,“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放棄,“得”是得到、是產(chǎn)出、獲得。所以,“舍得”不僅僅是哲學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
舍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是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概念,如晝與夜、水與火、陰與陽一樣,相生相克,卻又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心間,存于微妙的變化之中。萬事萬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統(tǒng)一。若是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成功的機遇。漫漫人生路,也只不過是一舍一得之間的重復罷了。
舍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tài)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舍”和“得”之間循環(huán),晝夜交替,只有在舍去了明媚的陽光,才能收獲滿天繁星;四季輪回中,只有舍去夏的繽紛,才能收獲冬的飄雪。任何事物都不能兩全,我們只是一味地尋求失去與得到孰輕孰重,卻常常忽視如何才能更好的“舍”,更好的“得” 。無法做到的人就應該明智的放棄,學會放棄才可能會有收獲,苦苦挽留夕陽的人是傻人,久久的感傷春光的人是蠢人,什么也不舍得放棄的人,往往會失去更加珍貴的東西。何不珍惜眼前所擁有,切勿錯過了昨天,又錯過今朝。
其實生活中,繁花似錦雖好,但終究是要沉靜下來,歸于平淡。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懼未來,如此,于薄涼的世界深情的活著,何畏得與失,藏一份冷暖,多一份喜歡,便是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