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節(jié)奏時代下,人們越來越覺得競爭的激烈,我們從小到大,從求學到工作,無處不存在著競爭,有的人在競爭中能快速適應從容待之,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在競爭中頂不住壓力,或沉淪或自棄。那么在競爭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老子告訴我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也就是說,天道是不爭的,天道只是有利于萬物,從來不和其他東西爭。人應該取法于天道,取法于圣人,天道不爭,圣人不爭,那么,人也應當在競爭中學會“不爭”。正如道德經中所述:“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最高的善行,就要像水一樣,澤及萬物但不與之爭利。很多人就會問,要如何在競爭中做到不爭?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淦銘先生講到沈從文在自己文壇大放異彩的時候因為自己超然的態(tài)度經常遭到很多不公平的批判,后來主動退出文壇從事博物館管理、歷史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很多人都為他感到不值時,沈先生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道出了他不與人爭的智慧,他既看清了當時“爭”的社會情勢,又能看清對方認識自我,在不爭中選擇另外一條路,在不和你爭中獲得了新的成績。美國漢學家張充和在后來送沈從文的挽辭中這樣評價:“不折不從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讓 赤子其人”。
如果把后面的每個字連起來讀就是“從文讓人”。沈從文有不折不從的性格,也有諸多璀璨的創(chuàng)作,而且他慈祥又謙讓,是一位赤子。我們知道老子就提倡做人要像赤子,對于人際關系主張要慈愛,要謙讓,要“不爭”,這些都可以在沈從文那里看到。沈先生充滿著智慧的不爭恰恰體現了老子的理念。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社會遵循的是競爭的原則,老子的“不爭”是否適應當下的環(huán)境體制?現代社會的競爭理念以適者生存優(yōu)勝略汰;公平合法;最小耗費最多收益等為主要準則,說到底,任何形式間的競爭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通過企業(yè)等物體媒介體現自身的社會存在價值,競爭的程度是以市場為導向,所以他們越來越注重“雙贏”,正是這種雙方共存、共同富裕的和諧競爭,才得以長久的發(fā)展,在競爭中達到共同的目標,這不正體現了老子期望的“使民不爭”的理想境界?
很多時候,看似的不爭其實是更高一層的智慧,老子講“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夫唯不爭,故天下不能與之爭”。這也是老子一貫的理念,但現代社會很多人還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他們唯恐別人超過自己,常常使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種低級的競爭,一時的得意忘形換來的卻是作繭自縛的教訓。
所有希望我們每個人面對競爭都能保有一份“不爭”的平和與從容,大度的“不爭”會使你柳暗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