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小長假,天氣一直不好,幾乎每天都在下雨,也沒有好的去處,只能窩在家里看電視,正好,那天電視里在播放《中國詩詞大會》這個節(jié)目,于是便停下來去感受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不得不說,很多我們耳熟的詩詞,卻并不 “能詳”,由詩詞聯(lián)想到讀書、讀文化典籍,讓我不由地靜下心來,反思自己這么多年究竟讀了多少書。
我記得曾在一個公眾號里的文章中看到關于為什么要讀書時說提到過讀書可以讓你在發(fā)朋友圈的時候不僅僅只會感嘆今非昔比,而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來一語道盡自己的心情。再遠一點,周恩來總理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又是何等的偉大。
讀書—一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狀態(tài),在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卻顯得那么的難能可貴。有的人說,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電腦里,手機上,隨便一翻,什么奇聞異事,天下要聞盡在你眼里,而且各種各樣的電子書也應有盡有,為什么非要選擇讀書,F(xiàn)在,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被手機占據(jù)了一大半的位置,很多人可以整夜不睡覺,在手機店門外排隊,花去一筆不菲的錢財為的就是買一部手機,而在書店門口,卻很少能見到門庭若市的景象。每天可以不睡覺,不吃飯,但必須翻翻微博,刷一刷朋友圈,甚至半夜起來上廁所也不忘打開手機看一會。以前的人家里蓋房,都會在門楹或者正廳位置懸掛諸如“耕讀傳家”“書香傳家”的牌匾,以激勵和鞭策后人不忘讀書,F(xiàn)在時代不同了,但是作為有著深厚文化歷史的中國人,我們更應該不忘歷史,傳承和發(fā)揚我們自己民族最優(yōu)秀的文化,那么無疑,讀書是最直接有效、也是最能讓我們成為一個文化人的方式。
我是個喜歡書的人,喜歡翻開新書,聞那依稀還存有的墨香和紙香。但我卻并不是一個好的讀者,每次都說自己要讀書,卻總是各種事情還未做完明日再說之類而無疾而終,不了了之;每次去買書,給自己列一堆計劃和安排,總是左挑右挑,不知道從哪些書開始,就這樣在所謂的計劃選擇中和明日復明日的自我麻痹中白白浪費了這么多的時間。即使買了書,也大部分被我當成了擺設。
“明禮知義,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讀書,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作為青年工作者的我們,更應該注重自己內(nèi)在的培養(yǎng),不讀書,不足以明志;不讀書,怎么能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應該經(jīng)常讀書,讓自己豐富起來,更好地指導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下筆如有神,口若懸河,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卻不要忘了當我們對著微博無病呻吟為什么某某和某某在一起了的時候,別人正在手捧經(jīng)典經(jīng)典,豐富自我。所以,在我們的手邊、也應該有一本書,也應該有一本書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