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抱怨”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盡管別人那么對不起他,他還對別人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這里是得到贊賞的。曾經有孔子的學生問孔子說:“或曰:以德抱怨如?”(《論語·<憲問>》)孔子卻回答:“子曰:何以報德?”孔子認為,一個人已經用德去報怨了,那還留下什么去報別人的恩德,當別人對你好時,又該怎么做?問完了這一句孔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一個人如果有負于你,對不起你,可用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但是你要用恩德和慈悲去真正回饋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實這樣的道理我們覺得跟我們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學不一樣,孔子是有原則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用一個人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
其實孔子在這里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他當然不提倡以怨報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仇殺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的循環(huán)將是一種惡性的、無止無休的,付出的不只是自己的代價,還有子孫后代的幸福,所以“以德抱怨”不可取,也就是說,搭上自己太多的恩德和慈悲,用不值得的那種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于你的事情,這是一種人生的浪費。在兩者之間,其實還有第三種態(tài)度,就是用一個人的正直、率真、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地面對這一切。而孔子的這種態(tài)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生活中許多的事情中,那就是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都在講,避免資源的浪費,避免能源的浪費,這個地球上被浪費的資源已經太多了,但是當我們關注環(huán)保的時候,其實沒有關注一點,那就是心靈環(huán)境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應該說今天物質是繁榮了,但是心靈的生態(tài)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也不意味著今天各種仇恨和報復甚至高科技的犯罪也是不會停止的,有的時候甚至愈演愈烈,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求對一件事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最有價值的方式去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