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千姿百態(tài)。有的人生活之路越走越寬,并日見平坦;有的人則步履蹣跚,愈行愈難。盡管有天命論,但我們的先人早已覺察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西賢也有哲言:“上帝只拯救那些自救的人。”同樣的機遇,有的人不僅能牢牢抓住,還能充分發(fā)揮,有的人卻失之交臂。同樣的舞臺,有的人能盡展才華,獨領風騷,有的人則匆匆而過并且未留痕跡。
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
的確,影響人生的因素千萬種,比如家庭出身、社會背景、先天遺傳、后天教育、職業(yè)、學歷、性格、志趣等等難以盡數。但筆者以為影響人生軌跡的最重要因素是如何“做人”。由于“做”人中表現出的優(yōu)劣和高下之分,導致了人生之路的迥然不同。
人是天生俱來的,還是后天“做”出來的?筆者以為,人是后天“做”出來的。對于這樣的說法,有人會猛吃一驚,然后反駁。但事實勝于雄辯,人確實是后天“做”出來的。不信且看:天生具有人形的嬰孩落在狼窩里,到了十多歲還是“狼孩”,再大點,也仍是“狼人”。此種雖具人形,但并無人的角色的肉體,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個例子雖有點極端,但卻明確昭示了一個真理:人是以社會角色而存在的,社會角色是“當”起來的,是“扮演”著的,所以說人是“做”出來的。當然,沒有天生人形,也不可能做出“人”來。但天生了人形后,經過后天的養(yǎng)育成長,真正意義上的人就要靠“做”了。故我們通常會有“做怎樣的人”的疑問和“做人難”的感慨。
我們這里所說的人,當然不是哲學上抽象的“人”,而是生活中生動具體、擔當相應人際關系角色的人。這里的“人”就表現為父、母、上級、同事等等這樣的生活和社會角色。不充當角色的具體人是不存在的,就連泥塑的神像也要以一定的角色蹲在香案的后邊——不是“關公”就是“玉帝”,或者別的。
既然人是靠角色來體現,觀察人、評論人就不能不從角色入手。角色代表了人的社會和人際關系的位置。人的一切活動,都是角色的活動。角色的組成中有的是外力賦予,這又可分為先天賦予和后天賦予,前者如父母、兄妹;后者如老師、上級。而更為重要的則是由內力表現的那部分,這就是自己扮演、擔當或者說“做”的那部分了。顯然,角色的這兩種成份中,外力賦予是身不由己,而內力“做”,則完全由每個人自己來把握。由此可見,“做”才是最為重要的方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是“做”出來的主旨。如果硬要列個數字比例的話,外力賦予的那部分對人的影響不會超過30%,而靠內力“做”的那部分,對人的影響一定在70%以上。當然,外力后天賦予的那部分,也有“做”出來的效果,暫不贅述。此處重點討論外力賦予一定角色后,靠自己內力“做”得如何及其對人生的影響。
顯然,一個人后天自己“做人”做得如何,直接影響著自己的生活軌跡。后天如何做人,既有家庭和環(huán)境影響因素,也有自身感悟因素。“孟母三遷”講的就是環(huán)境影響問題?偟膩碚f,有一個比較健康的家庭,父母在做人方面又比較出色,且善于言傳身教,這無疑給子女奠定了學會做人的基礎(家庭背景倒不一定是門第高、父母文化水平高,關鍵是會做人又會教育子女做人。有些門第高的家庭也出紈绔子弟。而有些父母全是白丁的家庭,卻走出了優(yōu)秀人才。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了這個基礎,會令我們終生受用,因為父母長期的言傳身教,能使子女養(yǎng)成一種會做人的習慣,這種習慣省卻了我們自己凡事都要感悟的過程。孔圣人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既有良好家庭教育,又能深刻感悟人生者的人生軌跡,但一般人均要比這每一階段的年齡晚五至十年。
假如沒有這樣會做人的父母言傳身教,或者干脆生長在一個彌漫著病態(tài)心理的家庭,或生活在有著不良風氣的環(huán)境中,我們會做人的年齡段就整個被推遲了。如果自己感悟及時、深刻,會做人雖然被推遲,但由于是自己親身體驗著做人,印象將十分深刻,指導意義也就更大。但如果自己沒有及時感悟或感悟膚淺,學會做人不僅會被大大推遲,甚而一生都不會做人。不會做人不等于這人就無法生存,只是說這人沒有掌握做人的原則、做人的藝術,這個人一生將不順,生活質量也不會太高。所以,環(huán)境影響、自身感悟是學會做人的兩大法寶。如果說環(huán)境影響無法改變的話,自身感悟就是會做人的最重要途徑了。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渾身的毛病,卻全然對感悟做人無知、無覺。一些人雖已意識到自己做人的缺陷,卻自詡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前者如果有知心朋友點撥,他會茅塞頓開;而后者,則是無藥可救,只能由他自己在生活中碰壁,也許會有改變的一天。
會做人和不會做人,對人生的影響如何?肯定是天地之別、海湖之分。會做人,就會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適于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會做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機遇不期而至;會做人,必然會受到上級的信任器重;會做人,自然也會受到同事的尊重、下級的擁護;會做人,在生意場中尤為重要,客戶將越來越多,朋友會越交越深;會做人,進可以施展才華,擔當大任,退可以安居樂業(yè),怡然自愉。筆者這幾年系統觀察了一些管理人員和業(yè)務人員。盡管影響他們成敗的因素很多,但會不會做人卻始終是最為重要的一條。比如業(yè)務人員,剛來公司時幾乎都是兩手空空,幾年后差距大的連他們自己都不好意思相會;比如管理人員,有的來時一無專業(yè)技能,二無市場經驗,但卻頑強地生存下來,不僅練就了一身本領,而且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相反,有的人來時程度不低,沒過多久,卻被淘汰出局。這一切,均是會不會做人對人生影響的真實寫照。
我們說,會做人,就是會擔當相應的角色,這與“做作”做人、“矯情”做人、“表演”做人和“虛偽”做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學會做人雖有藝術性在其中包含,但這絕非假面游戲、化妝舞會。當會做人的原則和藝術掌握到家時,就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誠,一種無意識的會做人。
學會做人應先熟知做人的原則和藝術。一個人做人如何,其實就是這兩方面做得如何。就這兩個方面的重要性來說,顯然做人的原則是最為重要的,這常常反映了人的品質和本質的方面。而外界對人的評價,也主要是看這些。所以說如果要給會不會做人打分的話,“原則”將占到70%以上,而做人的“藝術”最多也不超過30%。所以,本文將以做人的原則作為討論的重點。
做人的原則可以列出許多,但如果要找出最主要的方面,筆者以為應該是良心、責任、真誠、本分這四種。這四個方面做得好,人們通常會說,“某人人品好”,“某某是好人”。即使他在做人的藝術上有欠缺,也不會影響本質方面,當然也不會對人們與之交往有太大影響。如果某人做人的藝術老到嫻熟,而原則方面欠缺,卻易給人造成虛偽的印象,由此而影響人們與之交往。所以會做人最關鍵的還是應堅持做人的“四大原則”。堅持做人的四大原則,似乎與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的許多利己觀念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沖突,由此而被許多人貶為“道德說教”。然而,這恰恰是新時期應該深入討論的話題。
堅持做人的原則,到底是大利己的還是損己的;是有利于堅持者的生存和發(fā)展,還是限制了堅持者的生存與發(fā)展。我們的結論是堅持做人的四大原則,根本上是利己的,是有利于堅持者的生存和發(fā)展的,是新時期與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合拍的強者意識,而不是相反。這是我們今后展開討論的話題和內容。
(本文是作者于1999年應某經濟類報刊的約稿所寫的專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