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讀書做圣賢,方為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說到做到,加上身逢其時,以一屆文人身,兩次平匪、一次平叛,立功、立德、立言,巍峨聳立,高不可攀,所以他這話成了后世眾生可聞不可仿的真言。 但是不要緊,作為普通人,功沒有那么多立的,若果人人都有大功立,這世界早都被折騰爆了;言也沒那么聰明的腦瓜生出來,照著聰明的腦瓜說在那里的現(xiàn)成的話做就行,比如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德是人人都可以立的,也是必須立的。普通人把這個“德”字立起來一輩子不倒就堪比立德立功立言齊備的圣人了。 “知行合一”,本事大的若又逢時機合適,就成了圣賢;普通人知行合一,在自己家里是良人,在外便是社會的良心。 普通人是很容易做的,也就是說做好普通人是很容易的。而事實是,現(xiàn)在好像沒幾個人不感到日子難、擔子重,。是沒飯吃嘛?不是;是沒衣穿嘛?不是……好像什么都不缺,又好像什么都缺。大概,要是人人都把屬于自己的德立起來,困擾人心的這個“缺”就會消失,只要實實在在的衣食住行不缺,人就不應(yīng)當這樣惶惶不可終日。 既然是“立”,肯定就是要費氣力的。立功立言都是向外使勁,好處也是往外放,易得易見。立功是為國為民做好事、做造福好事;立言是通過聰明的頭腦說好話、說勸世好話,讓世人遵著行、走正道。立德則是向內(nèi)使力,塑造自己,最容易也最不容易,主要是不能在自己身上一目了然顯好處。 立功立言都是成年以后的事。立德則要早,等到成年立德黃花菜都涼了。也就是說立德越早越好、越容易立德成功。 根據(jù)人心性的成長情況,現(xiàn)在法律規(guī)定,小孩八歲之前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就是小孩干什么事都不關(guān)小孩的事、都由家里大人負責;九歲到十八歲這十年,也只有部分民事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小孩做錯了事根據(jù)情況負一部分責任。八歲前分不清好歹,九歲到十八歲能部分分清好歹。而德純純粹粹明明白白是好的,不能含混、不能有雜質(zhì)。德雖是立在孩子心里孩子身上,但主要是要靠為他負責的人來幫他立。 現(xiàn)今幫孩子的人做的事情好像有一點偏,每個人渾身力氣使出來,全都使在了為孩子將來立功立言做準備上。按說,立功立言都是為社會,準備越早越充分應(yīng)當越好呀,而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好像不是這么回事。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力氣沒使在為孩子立德上,長大的孩子,成了人嘆息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立功成了賺利、立言成了賺名;蛘叽笕藗兯\求的本就在此。結(jié)果就是:社會上的物質(zhì)空前豐富,個人衣食住行什么都不缺了,卻又感覺什么都缺。這就是慢待立德而導致出現(xiàn)的社會癥侯。 一句話叫“厚德載物”,本義是有深厚的道德做基礎(chǔ)才能承載財物。若沒有德承載,多少財物都填不滿,當然不是填不滿柜,而是填不滿心。心里有德,只要有夠身體日常的消耗就會知足。沒有德為口袋托底,進口袋的錢財便沒進口袋一樣,漏到哪去了自己都不知道,總感覺手里空、感覺缺,意識不到實際缺的是德。 新聞常說出的那些不知足的名字。每個名字所聯(lián)系的職位都表明叫這名字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即使不知足,也沒那么大本事、沒那么大力氣,公共錢財幾千萬、幾億、幾十億的往口袋里裝,都絲毫不覺得累。 據(jù)說通常最大面額的紙幣,論重量,一斤約兩萬塊錢,幾千萬就是幾千斤。∧切┎恢愕娜搜b進口袋里幾千萬的都算少的,幾乎新聞?wù)f一個算一個裝進口袋里的錢都在億以上,其墜在口袋里的重量無不在體重數(shù)十倍之上,若口袋有底、若不是漏掉,哪有人能受得起這個重壓呀!哪用得著這么沒完沒了費力裝啊!這些人不知足歸不知足,論聰明才智,都是出類拔萃驚才絕艷啊!只可惜沒能把德立起來,其爹娘半輩子苦心養(yǎng)大的夸耀還是落了空,空落個貪的罪名。 話接前言,德是要在八歲前就開始立的。而八歲之前,幼童時代,小人兒好歹都分不清,你讓他如何為自己立德?按說這也不算個事,誰家孩子誰給立德,就像誰家孩子誰給飯吃一樣簡單。幫孩子立德比在穿衣吃飯上養(yǎng)他還省力,穿衣吃飯一個月怎么著也要千八百的,普通人一月能賺幾個千八百呀?幫孩子立德可以說一分錢都不要花,不管自己是杰出還是普通、是錢多還是錢少,都不影響德的傳承,自己站直行正,讓孩子跟著學就行。 孩子成人后,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能立功立功、能立言立言,若本事不大,就做個普通人,不問世事,賺點兒養(yǎng)家的錢,讓身邊親近的幾個人因自己而幸福也挺好。前提是,在小兒八歲、至少十八歲之前你得為他立起德來。 大概沒人不相信德對人生有重大好處。一位科幻作家在他的小說里描寫了宇宙中的“黑暗森林”現(xiàn)象。現(xiàn)實世界,黑暗森林現(xiàn)象比比皆是,就說德吧:人并不懷疑德的必要性,可“我”有德,如果別人沒德,在需要德約束行為的時候,我挺在那里守著德,按德行事,而別人則無所顧忌,想抬腳抬腳、想出手出手,凡是好處都被拿走了,“我”豈不等于在黑暗森林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靶子一樣被缺德者降維打擊,德對人生的特大好處還如何顯現(xiàn)?便隨波逐流地懷著“黑暗森林”的心態(tài),恨不能把賺錢的本事一出娘胎就都填進小兒身體里,“我”的孩子德立不立無所謂,搶占好處時一定要能臉不紅心不跳毫無愧色的站在高維度上,全不管小兒將來裝錢的口袋有底沒底。 如何走出這種物質(zhì)再多也感覺缺的窘境?鈴是怎么系上的還得怎么解開。解開這個鈴也簡單,對德的重要,知行合一就行。法律早明白說了,只要腦子沒毛病,十八歲以后都完全能分清好歹。按照自己認識的德的樸素樣子—歹事不做,歹話不說,損人的好處不想,不是自己的東西不伸手,教孩子認錢先教認德。 德這么好認,又特別喜歡成全人。總奈在行動上接受德美意的人實在不多。而不管是從個人身上看、還是從社會現(xiàn)象看,光有聰明才智人是不夠格的、功和言也是立不起來的。好在人還有一個品質(zhì)叫“毅力”。毅力不僅是拿來做事,更是拿來不做事的。比如立德,德的核心是遵守,遵守是什么意思?是不該做的事不做?梢,德更多的不是讓人做什么,而是讓人不做什么。做什么是本能、是欲望,不做什么才是德。立功立言靠毅力堅持做該做的,立德靠毅力堅持不做不該做的。 據(jù)說毅力的“力”,不是吃山珍海味生出來的,是晚上按時睡覺長出來的。既然知道了毅力的來歷,就從今晚開始,該睡覺時好好睡覺,知行合一,讓身體里多長出些毅力,時時警省約束自己,不可做的事堅決不做,讓自己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有德之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