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鄉(xiāng)村,走進任何一座厝里,大門(前門),廳堂門,廚房門,廂房門,后門……每一處空間,都有門站立的身影。門多半是長方形,也有拱形的。除了大門有兩扇門板,其他多為一扇,門上有把手,可旋可拉,方便出入。因為材質不同,有木門,鐵門。關牲畜的叫柴門,往往用幾根木頭釘在一起,用扣子輕輕一扣,也有拿帶子隨意綁扎的,這就成簡易的門了。 門是鄉(xiāng)村的守夜人。一到夜晚,鄉(xiāng)村人關上門,再將門閂一栓,就把黑夜關在了門外。有門的厝,人就睡得踏實,任何風吹草動不用管,也不用怕,有門將軍把在那兒,厝里人的夢都是香的。不像沒有門的厝,風隨意進出,輕風尚好,如鄰人飯后散步經(jīng)過走進來看看。過路風也無礙,從前門進,從后廳天井那里出來,不過是走錯了路,或者借個道,好盡快到想去的那戶人家。怕的是狂風或臺風,這些風粗野、放肆,一腳就跨進廳堂里,將堂壁上的對聯(lián)啊米篩鏡什么的掀起來,發(fā)出“嘭嘭”的聲響,旋即又跳到瓦楞上,丟下一片兩片瓦來。一驚一乍,嚇得厝里人睡覺都不踏實,心想著是不是家里進了賊,孩子們更是躲在被窩里,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門是一座厝最后的一個部件,門安上了,厝完整了,厝里人的心就安定了。 清晨,累了一晚的門“咿呀”一聲被一雙粗糙的手打開,天光透進屋子里,鳥聲也一串串從樹梢上掉落進來,門醒來了,屋子也醒來了,一座座老厝在清脆的鳥聲中亮堂起來,炊煙在屋檐上裊裊升騰著,整個村子便有了生氣。 二
我家是一座土磚結構的木厝,位于村中的大頭嶺。我是在這個厝里出生的。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已經(jīng)故去。母親告訴我這座新厝是老厝(老厝在村里,原有住戶13家)拆后賣木頭分得的600元錢起家的。那時候,伯父開拖拉機,家底殷實,他那一半砌的是青磚墻,父親只有力氣,靠著在街頭給商家搬運卸貨養(yǎng)家糊口,我們這一半夯的是土墻。母親每每在我們面前感慨,說壘新厝那一半墻基的石頭是父親一塊塊從山里揀來的,夯筑土墻的黃土也是父親一箕箕從黃土山上挑回的。即便是土墻,也只夯筑了廚房這一段,呈“L”形,左邊的廂房只有幾根青磚柱子,門窗連同靠溝渠一側的墻都是空蕩蕩的,一到春天,春雨飄灑,偌大的廂房里,只有青草在那里悄悄泛著綠。到了冬天,風在沒有門沒有窗沒有墻的廂房里橫沖直撞,只有兩道小木門勉強守護著廚房里的那一點熱氣。 小時候,我們這座厝是沒有大門的,廳堂正前方是十來級青石壘的臺階,臺階兩旁是場院,左邊是我家的豬圈,右邊是伯父家的豬圈。我家的豬圈小,就一間,伯父家的豬圈大,有三間。從臺階下來左轉,一條青石板路沿著我家豬圈一直連到村中的大道。后來,家里來了位算命先生,說路的方向不對,那些臺階就拆掉了,新路要繞過伯父家的豬圈,從厝右邊的小側門進來,才能到達廳堂。 那個側門,是當初伯父家砌墻時留下的,我們家這邊也有一個,只是一道空門,沒有門板。建這座厝的時候,因為伯父家面積大,母親心里就有些不痛快,常常有一些叨叨。有一回,終于因為一些口角起了爭執(zhí),伯父家的二哥對母親說:“趕明兒,那門給我堵起來,看你兒子的媳婦怎么娶進來!”二哥說的這門就是他那邊的側門。這話對母親刺激很大,因為那時候我和哥哥都還沒有結婚,她真就覺得有什么命門被別人捏住了一樣。每每說起這事,母親還是難以釋懷。 那時,我們廂房邊上的側門正對著隔壁成朝叔厝的側門,中間是一道一米多深一米多寬的溝渠。我還在母親肚子里三個月大的時候,一天下午,母親正在做活,忽然從場院下邊的石板路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母親一看是鄉(xiāng)里計生辦的,心中頓時一慌,那時計劃生育正嚴,而我是母親的第三個孩子,屬于超生。母親說她看到成朝叔厝的那個側門,情急之下便扔下手里的活計,一個箭步從我們厝躍到成朝叔厝去了。她說她的腳板抵達成朝叔厝的地面時,整條腿都軟了,后背也冒出了冷汗。聽著母親依然心有余悸的講述,我在腦海里想象著四十年多前那個午后的一躍,母親像一只懷著幼崽飛渡山澗的斑羚羊,我知道母親肯定看見了那道深深的溝渠,但她更看到了近在咫尺的那道門,那道希望的門。幸好那時兩家的側門都是空的,如果有門板關著,我不知道母親該是怎樣的哀傷與慌亂?后來母親生下了我,安心去鄉(xiāng)里做了結扎手術。再后來,我們家的墻終于砌上了,廂房不再是風和草的世界,也不再是雨可以隨便進來的地方,那道側門也封上了磚頭,不再出入。再后來,我?guī)煼懂厴I(yè)回鄉(xiāng)任教,罰清了超生費,才了斷了這件事。當然,這是后話。 我讀小學那會兒,母親除了操持家務,還要兼顧零散在各處山頭的茶園。茶季一到,母親一大早就要上山采茶,直到中午才挎著一大籃茶青回來。一到家,殺青,揉捻,趁著春陽,將揉好的茶放到屋頂上曬,傍晚再收回曬干的茶米。晚上,母親關好廚房門,將茶米倒在竹簞上。我們一邊做作業(yè),一邊看母親揀茶。母親靈巧的手指在竹簞上“噠噠”地響著,很有節(jié)奏,像一群小雞在啄米。很快,褐綠色的茶粕被挑揀出來,裝入不同的袋子里。春天雨霧多,常常碰上陰雨,母親拾掇完家務,端下鼎(鐵鍋)來,把灶膛的炭火攏聚好,架上竹制的焙床,把潮濕的茶米均勻攤在焙床上烘,炭火散發(fā)著熱量,茶米氤氳著清香,廚房門關著,我們一家人浸潤在濃郁而沁人心脾的茶香里。 父親不僅要忙家里的農(nóng)活,他還是街面上的馱載工。有時候,天黑了,父親還沒到家,我們坐在廚房等他回來,等到廳堂傳來沉重的腳步聲和鋤頭“哐啷”的落地聲,我們爭搶著打開廚房門,去迎接父親。母親便把灶上的鼎蓋提起,靠在灶壁,把壘在鼎里的飯菜端到桌上,一家人在昏黃的燈光下吃起晚飯。更多的時候,我們等不到父親回來,母親喃喃地說:“你阿爸怕是又在街上馱載了,我們先吃吧,吃完把飯菜給他留著。”那樣的夜晚,天空黑沉,沒有星光,突然,門“咿呀”一聲響,滿頭滿身都是粉塵的父親帶著疲憊推門而入,他將臟兮兮的藍色工服脫下,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疊皺巴巴的毛票交給母親,母親早已從灶上打過一盆熱水來。平淡的日子里,伴隨著這扇廚房門的一關一合,進進出出的,便是我們家基本的生活來源了。 書讀到初三,我突然意識到,我將迎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從此開始發(fā)憤學習。早晨六點,母親起床做飯,我也起床,拿著她給我的一角錢,打開廚房門,到村里細容嬸子開的店鋪買白糖。細容嬸子用一小片報紙包好白糖,遞給了我;氐郊依,母親已經(jīng)盛好一碗稀飯,我用這一角白糖拌著這碗稀飯吃,然后走路到鄉(xiāng)里的中學去讀書。中午吃過飯,我就坐在飯桌旁做數(shù)學提綱。晚上,我沒有去學校參加晚自修,母親收拾好碗筷,我坐在桌旁,像入定的僧人,一直坐到夜里十二點。尤其冬天的晚上,父母睡得早,我關上廚房門,拴上門閂,把自己和外面的黑夜隔絕開來。屋里傳來父親沉重的鼾聲,漫漫長夜是他消除疲憊最好的時光藥劑。第二天屋門一開,他又生龍活虎,滿血復活,渾身有著使不完的力氣。沉沉的夜幕下,如潮的鼾聲,沙沙的寫字聲,低低的背誦聲,唯有門站在一旁默默地聽著,陪伴著我。冬夜的風呼嘯著,夾雜著雨,像只四處流竄的野狼,推搡著廚房門,發(fā)出“硿硿”的聲響,門外面是后廳,后廳上面放著奶奶的壽材,后廳外面是前廳,再外面就是寬闊的無遮無攔的村莊和田野,我和它們之間只隔著一扇窄窄的薄薄的門。門像母親一樣慈愛地看著我,保護著我,為我擋住黑暗,也擋住門外的凄風冷雨。廚房雖然狹小局促,但我的心早已飛到了廣闊的天地。那段日子我像一只拼命朝前游動的魚,我多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躍上人生的龍門!后來,我真的考進了城里,我的成績不僅同學們吃驚,連學校的教導主任都感到不可思議。我知道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一扇門的執(zhí)著與堅守。對它來說,一面要抵御外界的黑暗,另一面要向往心中的光明。 那個夏天,消息傳回村里,村里人看到母親,都向她道喜:“這下娃兒替你們老沈家的門庭增添了光彩啰!”厝下人(曾經(jīng)住在同一座老厝)也紛紛送來了雞蛋,對母親表示祝賀。那些天,家里蓬蓽生輝,門楣之上溢滿了喜氣。
三
那年秋天,我背著行囊,離開家鄉(xiāng),把一扇扇門留在了厝里,但它們依然是我遠行路上的堅實保障。那一扇扇門,歷經(jīng)風雨,為我守護著親情,守護著家的溫暖。 讀師范那時,家里貧窮。父親辛苦掙的錢只夠日常開銷,讀書報名全靠母親在家飼養(yǎng)的豬換的錢。春初開學,家里的兩頭豬崽還小,母親和父親商量,讓他先去挪一筆錢供我報名,等到年底豬出欄了再還給人家。父親不說話,低著頭坐在灶倉凳上吸著煙,他一定在想著借錢的事。父親性格沉默寡言,他寧可靠自己的力氣掙錢,也不好意思向人開口。父親有一搭沒一搭地抽著煙,他的臉被煙霧遮住,只有煙頭在一閃一閃,我不知道,那根煙是否還有煙的味道。他不時盯著廚房那扇門看,心思全在門之外的那個黑漆漆的世界里。煙抽完了,父親扔下煙蒂,起身,拉開廚房門,走進了黑沉沉的夜里,連同他沉重的足音,一并消失了在那個黑夜里。母親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默默地嘆著氣。她曾經(jīng)對我們哥姐弟說,我們仨只要肯讀書,她和父親就是砸鍋賣鐵也會給我們供。她希望我們能走出這扇門,走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去。可最后,哥哥姐姐相繼輟學,只有我考進了城里的師范學校。我不知道在那個夜里,父親那雙勞累了一天的疲憊的腳板是怎樣抵達另一戶人的家里?那雙骨節(jié)粗大的滿是繭子被生活痛擊的手又是如何推開別人家那一扇厚重的門?那張木訥老實滿是胡渣的嘴又是如何張開向人家乞求挪一下錢,只為了給最小的這個兒子讀書急用?我無從想象,但是我看到他的腳步還是踏進了黑夜里,盡管那里不知道有沒有他想要的答案。夜?jié)u漸深了,我在燈光下做著作業(yè)。不知道什么時候,父親回來了,他像從黑黢黢的夜海里鉆出來似的,那眼神里有了晨曦一樣的亮光,他“吱呀”一聲關上廚房門,從懷里掏出了一疊嶄新的票子遞給了母親,母親沒有說什么,我看見她的嘴唇微微顫動,灰暗的眉角終于有了一絲亮色。 讀師范的第二年,有一天家里傳來噩耗——奶奶去世了。我回家奔喪,看見奶奶躺在后廳,身下是一扇門板。奶奶閉著眼,那么安詳,口里噙著一顆白色的冰糖,右額角上的那條青筋靜靜地伏在那里,只是不再如往常那樣跳動了。她安靜地睡著了。我想起小時候,奶奶在后廳里用漿糊粘貼碎布(可以賣給布鞋廠家做鞋墊)。我穿著開襠褲在厝里繞圈圈,先爬過我家廚房門,再爬過廂房兩個側門,繞到場院邊的豬圈那里,我把頭伸進房檐下看豬,豬們一骨碌從地上竄起來,嘴巴里淌著涎水,朝我哼哼唧唧地喊起來。我嚇了一跳,哭著爬到奶奶身邊,奶奶伸出粘滿漿糊的黑手安撫著我,然后繼續(xù)粘她的碎布頭。我又蹲在她旁邊,手抓著木梯屙起屎來,一條條蛔蟲在地上翻滾,像剛從土疙瘩里蹦出來的蚯蚓,還有些在屁股眼里甩動著不肯出來。我大駭,喊奶奶,奶奶從廚房里拿來鐵鉗幫我把蟲子拉出來。那個午后,我看著太陽的光線在后廳右側伯父家的廚房門上隱隱顯顯,也看著奶奶在門里進進出出,從此她再也走不回伯父家那扇廚房門了。那天晚上,我看見父親把奶奶送進棺里,她是從后廳左邊的側門被送出去的。那是老家的風俗,也是每一個厝里人最后都要過的一道門。我問母親奶奶要送到哪里,母親告訴我墳地還沒尋好,奶奶要先送到山里,那里早有一個挖好的幽深的孔穴在等她。我想象著父親和伯父將奶奶送進孔穴里,用石頭堵上,那是一道石門,窄窄的石門將奶奶永遠留在了黑暗的世界里。從此這人間,我再也沒有了奶奶。 很多年后,場院建起了新房,左邊兩層一廚房一臥室的是我們家,右側兩層四開間的是伯父二哥的新房子,兩扇油著紅漆的大門,就安在我家廚房的窗戶邊上,那條連接村大道的青石板路也已經(jīng)成了水泥路。 那時候,我在附近的村小任教,吃住都回家里。有時,我晚上遲到家,母親總會留著大門,亮起門口的那盞燈。當我走近厝,那微微開著的門在燈光的映照下,泛著溫暖的光,仿佛母親的叮嚀。 后來考進了城,在城里安了家,周末回到老厝,臨走時父親總會從菜園里剪下幾根綠油油的絲瓜裝在蛇皮袋里,用線綁好,蹣跚著提到大門口給我,然后看我走過大頭嶺,走出村口去。 幾年前的初冬,被病痛折磨的父親也走了。我和姐從城里趕回家時,他已經(jīng)閉上了眼睛。父親躺在后廳左側的床板上,一動不動,穿著母親為他準備好的壽衣壽鞋,臉上蒙著一塊四方形的白絹,身上披著一條薄被,他安詳?shù)孟窨床怀鲇惺裁赐纯啵切┎⊥匆卜路痣x開了他,被他帶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床頭上的《大悲咒》一遍一遍地唱著,悲傷,哀涼,有一種噬骨的痛,這痛像一場暴雨穿透時光,漫延到了今后的歲月,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長久的潮濕。我想起那無數(shù)個夜晚,父親拉開門走進黑沉沉的夜里,又從黑沉沉的夜里推進門來,他傾盡一切,為我們帶來不是很富足卻也不失溫飽的生活。而今,他再也無法為我們從黑夜里走進走出了。他已經(jīng)耗盡了最后的一點氣力,孤獨地走進了那沉沉的黑夜里,那里也有一扇冷酷的石門在等著他。我才知道,門一面寫的是生,另一面刻的卻是死,門是生和死的界限,是陰和陽的藩籬,是天人永隔,是人間不再。從此,厝里的那些門再也看不到那個常常披著夜色姍姍歸來的身影,再也聽不到那曾經(jīng)如海潮般為生活奔波的疲憊鼾聲。
四
在一座厝中,門自站立伊始就迎來送往,厝里的孩子從誕生到成人,從考上大學再到工作結婚,門一次次把喜氣寫在臉上,溢滿兩側和門楣上方的對聯(lián)。厝中有喪事,門佇立哀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莊重地參與每一場告別。厝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會在門的褶皺里留下或深或淺的印痕。 門是鄉(xiāng)村的守夜人,門守著每一家每一戶的秘密。門守口如瓶,將秘密藏在心里,永不傾吐,直到一扇扇門停下來不再轉動,不再轉動的門被歲月的蟲豸噬成粉,蠹成塵,直到腐爛在無人的荒野。
通聯(lián):福建省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qū) 電話:134593097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