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国产视频,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18禁起污无遮挡无码免费网站,亚洲激情免费在线观看

  訪問手機版網(wǎng)站 大校網(wǎng)站 中國散文網(wǎng) 聯(lián)系我們
您當(dāng)前的位置:首頁 > 紫香槐下 > 散文

梁園傳亙古今

韓惠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厚,魅力無窮。這一龐大體系,不僅形式多樣,內(nèi)容廣博,思想深邃,更重要的是以文化為幟,道德高揚,為國人賦予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guī)范乃至最終的精神歸宿,其意義和影響怎么估量,亦不為過。驀然回首,慨然感悟,那“經(jīng)”“騷”魂、諸子言,詩詞文賦曲,莫不攝人魂魄;那“建安三杰”“竹林七賢”、“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等等軼事傳奇,莫不令人心旌蕩漾;那豪放婉約的媲美,典雅通俗的互融,以及林林總總書院、詩社的綻放,更為百花文苑增添了奇光異彩。在這浩瀚的長河中,被譽為西漢文化明珠的“梁園文化”(亦稱“漢梁文化”),至今仍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星移斗轉(zhuǎn),世事滄桑。隨著朝代更替歷史演進和文化的繁衍發(fā)展,而今,“梁園”也隨之由實物轉(zhuǎn)變成了一個文學(xué)符號或情感代碼,但仍然依其深厚的意蘊吸引著后代文人雅士,癡情尋找精神家園,肆意營構(gòu)理想之夢。川逝濤濤,鶯繞悠悠,情亙古今而不見輟息。
    史稱的“梁園文化”,是對西漢時期梁王劉武,在其治下文化繁榮盛況的通稱。這劉武,乃是漢文帝劉恒的嫡次子、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因其生來一表人才,才華橫溢而又頗有人緣,深得文景二帝及其母竇太后的鐘愛。所以劉武的仕途人生,倒也頗為順暢。
    西漢初年,漢文帝先后封其次子劉武為“代王”、“淮陽王”。梁懷王劉揖去世無嗣,基于梁國為京城東南門戶之顯要地位,深受寵愛的劉武遂繼嗣梁王。此時的劉武,深得竇太后和文景二帝的善待,在封地、財物方面予其極大的賞賜,“以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賞賜不可勝道,府庫金錢且百萬巨,珠玉寶器多于京師”(《漢書傳文三王傳》)。早年梁懷王治下時,史稱“西漢鴻文”、“漢梁第一人”的賈誼,曾為梁國太傅,為梁國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邦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懷王逝后,也正是賈誼力薦劉武嗣梁的。劉武也正是規(guī)依懷王和太傅賈誼的治國方略,治下的梁國各方面隨之進一步興旺發(fā)達起來。
    西漢初年的“據(jù)功封侯”制度,雖然迎來了漢王朝的平穩(wěn)開局,也為爾后的發(fā)展埋下了禍患。年深日久,一些諸侯國羽翼豐滿,就據(jù)地為王,不服從中央調(diào)遣,甚至恃勢獨立,敢于叫板朝庭。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以“清君側(cè)”之名發(fā)動叛亂,進軍長安。由于梁國都城睢陽是通往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面對如此危局,劉武牢記景帝重托,以舉國之力,頑強抗敵,奮戰(zhàn)三個月,將反叛聯(lián)軍力阻于睢陽城下,配合中央軍平叛取得了徹底勝利。梁王劉武在平叛中顯示出的非凡軍事才能和建立的卓著功勛,受到了朝廷上下的高度贊賞。漢景帝甚至破例允許他享受天子儀仗,同坐車鑾接受群臣的慶賀。
    隨著劉武治下的梁國不斷富庶和繁榮,也為文化的興盛和發(fā)展鑒定了堅實基礎(chǔ)。劉武頗具雄才大略,在梁國大勢穩(wěn)定向好之際,他依仗自己的才華和眼力,決定要在文化興邦榮耀祖上方面祭出大手筆。他深知商丘芒碭山,乃是高祖爺攜三尺劍斬蛇起義而圣臨天下的興漢之地,歷來被奉為大漢王朝的圣地;據(jù)此寶地有所作為必能引起轟動效應(yīng)。加之他自幼喜好文學(xué),善結(jié)文人雅士,附庸風(fēng)雅,雄心勃勃,于是決定:大興土木,營建可供天下文人雅士慕名而來縱情相聚的皇家園林,為文化興邦張目。
    劉武意欲興建的供文人雅士游賞廷賓的優(yōu)雅之所,就是梁園(又名梁苑、菟園、睢園)。據(jù)《史記》記載,梁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征集全國能工巧匠,采集天下奇花怪石,挖湖堆山,造成自然風(fēng)光之絕佳,同時興建亭臺樓閣,把梁國的美景悉數(shù)囊括其中,歷經(jīng)十年,終于建成了這座名驚天下的“三百里梁園”。有專家估量,這梁園較京師長安的皇家上林苑,還要寬闊雄偉,真真的成了“天下第一皇家園林”了。
    梁園的建成轟動四方,劉武的招賢納士名揚天下。盛名之下,梁園的美景,梁王劉武的文雅之風(fēng)和人格魅力,引慕得天下文人雅士趨之若鶩。當(dāng)時最著名的文人枚乘、鄒陽、司馬相如等人就是梁園的座上賓。枚乘昔為吳王謀士,曾上書力阻劉濞叛亂,名動天下。劉濞失敗自殺后,朝廷贊賞他的膽識文才,破格授其弘農(nóng)都尉的官職,他執(zhí)意堅辭而“從梁王游”。鄒陽本是朝廷命官,曾因事而入獄。因《獄中上梁王書》而入了劉武的法眼。司馬相如本乃天下第一賦家,因無英雄用武之地而投奔梁王。這些高人的到來,示范效應(yīng)頓顯。致使梁園真正成為天下文人向往之地、天下文雅薈萃之所。文人相聚,比翼競飛。歌詩詞賦,各顯其能。在這百花爭艷的媲美中,當(dāng)屬枚乘的《梁王免園賦》雄居翹楚。賦中對梁園的自然風(fēng)光、建制規(guī)模及一年四季的景物變幻,對梁王攜眾狩獵的壯觀場景,對文人雅士的融融相處以及個人的真情感受,都進行了生動精到的描寫,足顯其當(dāng)時的文化精神及社會風(fēng)貌。那時日,梁園內(nèi)舉辦游園賞玩活動接踵不斷,人聲鼎沸歌聲悠揚直沖云天,豪情宴飲歌詩唱和汪洋恣肆,各種沙龍激情雄辯晝夜不息。梁王劉武的聲譽日益名滿天下,梁園也名副其實地成了西漢文化的集散地。梁園內(nèi)詩文的沖天浩勢、活動的深撼人心、梁王的氣度人格以及詩人間的深厚感情等等軼聞趣事,不脛而走,梁園宛若成了天下矚目聚焦之地。正如魯迅先生在《漢文學(xué)綱要》中贊言:“天下文學(xué)之盛,當(dāng)時蓋未有如梁者也”。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劉武因病逝去,謚為“孝王”,此后史稱梁孝王。梁孝王和他的梁園文化,是繼殷商文化、宋商文化之后的又一次文化燦爛、人文薈萃的高峰,在文學(xué)史上具為極為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對后世亦有著耳濡目染、隨風(fēng)起舞的繁衍不斷的綿延效應(yīng)。
    東晉時期,許多文人恃才自傲,浪跡形骸,率性灑脫的個性,受梁園風(fēng)魅影響就是一個重要因素;一些文人甚至還以仿效梁園之風(fēng)而自負自傲!妒勒f新語·王子猷雪夜訪戴》所記:書法家王羲之其子王子猷,在一個月明如晝的雪夜,突然忽發(fā)奇想,想見位于剡中的大美書家戴逵。于是駕舟獨行,幾近黎明駛近戴家卻又兀自返回。人問其故,王曰:我本乘興出行,興盡而返,又何必見戴?晚唐詩人李商隱有詩:“預(yù)約延枚酒,虛乘訪戴船”(《憶雪》),自然將二者鏈結(jié)成了一體。
    時至南朝,謝靈運的族弟、與謝靈運、謝眺世稱“三謝”之一的宋文學(xué)家謝惠連,一篇抒情詠物類小賦《雪賦》,更讓梁園在古代文化豐碑上留下了雋永的光彩。這謝惠連實乃天才,“幼而聰敏,年十歲即能屬文”,勤而奮發(fā),終于成為六朝時期善為小賦的代表人物。謝惠連在世僅二十七歲,《雪賦》是他二十四歲時所寫的一篇亙古猶存的代表作。該賦依然沿用了漢賦中假設(shè)主客的形式,從醞釀降雪到雪霽天晴,通篇貫穿梁王與司馬、鄒陽、枚乘對話歌吟的情景,展現(xiàn)出了素凈而奇麗的畫面。整個場景從人物登場后,梁王有感而發(fā),“歌北風(fēng)于衛(wèi)詩,詠南山于周雅”。嗣后,授簡于司馬大夫為賦,繼而鄒陽詠詩,俟后枚乘作結(jié)。場景鮮活有趣,人物英姿勃發(fā),文采各顯千秋!堆┵x》雖然是謝惠連的尋常之作,但卻是鮮存的記述梁國文化真實場景的經(jīng)典珍品,對后人解讀梁園、追思緬懷、借托寄情諸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僅后人從《雪賦》中學(xué)到、悟到、延伸到的典故,諸如“梁園”、“兔園”、“延枚”、“授簡”、“末至客”、“延枚叟”、“兔苑賓”、“雪銷酒盡”、“梁園枚馬游”等等看似尋常的字眼,卻在唐代三大著名詩人“李杜白”、“小李杜”以及宋代“三蘇父子”等等文豪大家筆下,又演繹譜寫了多少雄奇瑰麗而又繾綣纏綿的不朽篇章。
   日月浩瀚,梁園悠悠數(shù)百年。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初春,在京城名噪一時的大詩人李白,詩作《清平調(diào)詞三首》中一句“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殊知得罪了楊貴妃及其權(quán)貴集團。他們連進讒言,迫使當(dāng)朝免除了翰林供奉的官職,將其逐出了長安。郁郁不平的李白,隨后東下洛陽,結(jié)識了神交已久而相見恨晚的杜甫。二人遂沿黃河漫游,初夏時分在汴州,又遇到了浪跡于此的邊塞詩人高適。三人相逢喜之不盡,遂結(jié)伴乘興漫游汴宋大地,思古詠懷,酣飲狂歌,在商丘當(dāng)年梁園古吹臺上寫下了慷慨懷古的悲壯詩篇。李白的《梁園吟》,高適的《古大梁行》及日后杜甫的回憶之作《遣懷》,又為漢梁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適是滄州人,早年曾去長安尋求功名,卻屢試不爽,懷才不遇。一氣之下北上薊門,漫游燕趙,意欲邊塞尋求報國立功之機。但始終苦無出路,遂心灰意冷,在汴宋一帶(開封到商丘)過著混跡漁樵的流浪生活。相遇李杜后,三人同命相連,登臺狂飲,由于各懷悲辛,睹物思古,心由境生,情不自禁地大放悲聲。李白于似醉非醉間,揮筆在墻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梁園吟》:
                   我浮黃河去京闕,      掛席欲進波連山。                                 
                   天長水闊厭遠涉,      訪古始及平臺間。
                   平臺為客憂思多,      對酒遂作梁園歌。
                 …梁王宮闕今安在?      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      空余汴水東流海。
                 …歌且謠,                      意方遠。
                   東山高臥時起來,      欲濟蒼生未應(yīng)晚。
   李白觸景生情,在涕淚俱下中,一氣呵成了這部蕩氣回腸的悲歌。詩中敘事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睹今思古,以古諷今,實虛相映,在時空交錯中盡泄胸中憂傷而悲壯的情懷。詩作氣勢磅礴,直沖云天,但又能放得開,收得;畢竟是在梁園放歌,迂曲宛轉(zhuǎn)中即回憶謳歌了當(dāng)年曾經(jīng)的盛事,又心生感慨,表達了自己不甘悲泣,為著救濟蒼生而圖東山再起的宏偉愿景。
    李白的激昂深深觸發(fā)了高適的詩情。在幾近悲凄蒼涼的琴聲中,高適擊節(jié)而歌《古大梁行》:“古城莽蒼饒荊榛,驅(qū)馬荒城愁殺人”。甫一開篇,呈現(xiàn)眼前的便是荊榛叢生的敗落,處處籠罩著蒼涼廖遠的氣氛。接著以濃重的筆墨,追憶昔日都市的繁華、文化的興盛以及當(dāng)年同仇敵慨力阻七國叛軍的壯烈。此時筆鋒一轉(zhuǎn),“全盛須臾哪可論,高臺曲池?zé)o復(fù)存”。滄海桑田,而今眼前卻是一片不堪入目的荒蕪的廢墟,又進一步喧染了開篇的悲凄蒼涼。察今追古,難免引發(fā)詩人時移境遷的感慨。在“暮天搖落”“撫劍悲歌”的感傷憂嘆中,在輝煌溟滅、盛世不再的訴說悲鳴中,仰天長嘆“年代凄涼不可問,往來唯見水東流”,一語道盡了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哀傷。如同自己命運之坎坷,在“唯見水東流”面前,一切都是那么的蒼白無力!
    剛過而立之年的杜甫,在李白高適面前顯得有些恭敬卑謙。伴隨著一陣陣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敬和贊嘆,卻始終不愿意身顯班門。直至李白逝后的次年,他才在憂思《遣懷》暢述命運感慨中追憶了當(dāng)年這一幕: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芒碭云一去,雁鶩空相呼。    …臨餐吐更食,常恐違撫孤。
    當(dāng)年相聚汴宋,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梁園大約游歷了三個月。后來杜甫因祖母喪故而回鞏縣故里,高適又因事入楚,空留下李白仍在此居住。杜甫料理完喪事,又返回梁園,二人遂結(jié)伴再游。入東魯,去淮泗,徜徉于金陵、姑蘇一帶,一年多后兩人又回到梁園。直到后來杜甫西去入京求仕,李白則繼續(xù)以汴州為中心出游各地,日曠十年之久,留下了世人難忘的足跡和醒世感人的詩篇。
    唐代三大詩人薈萃梁園,無疑又是“漢梁,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三人在梁園舊址上的游歷張揚,就是一幅幅無聲的廣告。三人足跡所及留下的歌詩文章,又在當(dāng)時及后世的詩壇刮起了旋風(fēng)巨浪。史實表明,李白、杜甫、高適三位大詩人的梁園聚會,促成了史上梁園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第二次高潮。
    孝王時期的梁園紀(jì)事,謝惠來的傳世之作《雪賦》,唐代三大詩人的梁園薈萃,猶如一陣陣清新之風(fēng),吹拂著梁園文化香飄人間,流傳百世。時值唐代,詩人們激情滿懷,緬懷致禮、傳承詠唱梁園文化,已經(jīng)蔚然成風(fēng)。傳至后世,更是后浪超前浪、芳林換新葉。詩人們以梁園情結(jié)表述心聲、用典言事、宛曲傳情,不僅是個人追求典雅、曲徑通幽的常見手法,亦成為世間和詩壇認可并崇仰的一種文化時尚。
    在唐代,詩人們?yōu)樵娪玫,已成風(fēng)氣;而典涉梁園,則愈顯其高雅老成。這方面,李白無疑首當(dāng)其沖。他繼《梁園吟》發(fā)出“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叩問后,又先后詩出“興從剡溪起,思繞梁園發(fā)”(《淮海對雪贈傅靄》)、“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fēng)疊》)等等金句。杜甫亦發(fā)出撼世之聲:“謝安舟楫風(fēng)還起,梁苑池臺雪欲飛”(《戲作寄上漢中王》)、“白頭授簡焉能賦,愧似相如為大夫”(《又作此奉衛(wèi)王》)!邊塞詩人岑參秉持梨花喻雪的傳統(tǒng),又一次聊發(fā)“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送河南王說判官》)的幽情。王昌齡則沉緬于對梁園往事的追憶及時過境遷的感慨,面對《梁園》仰天長嘆:“梁園修竹古時煙”,“平臺賓客有誰憐”?其后詩人韋莊也不甘寂寞,遇客則發(fā)出“鬢白似披梁苑雪,頸肥如樸杏園花”(《代書寄馬》)的歲月之嘆。
    在這方面用典最多最為頻密的,當(dāng)數(shù)白居易、劉禹錫了。二人歷經(jīng)坎坷,晚年心灰意冷,都欲早日歸隱山林。文宗大和三年三月,老相裴度基于師生之情,設(shè)宴為罷卻刑部侍郎的白居易餞行,邀禮部侍郎劉禹錫作陪。情深酒酣席散之際,白居易凝視著好友劉禹錫,掩淚而吟苦情作別:“雪銷酒盡梁王起,便是鄒枚分散時”(《裴令公席上贈別夢得》)。裴度病逝后,二人悲痛不已。數(shù)年后他們路過老相故居時,不禁潸然淚下:“梁王捐館后,枚叟過門時。有淚人還泣,無情雪不知”(《雪后過集賢裴令公舊宅》)。待到大和五年十月,劉禹錫為黨爭所迫貶離京城路過洛陽時,身為河南尹的白居易盡地主之宜,深挽劉禹錫玩住了半個多月。臨分手時又設(shè)宴為好友餞行,酒酣時則深情發(fā)出“卻笑召鄒兼訪戴,只持空酒駕空船”(《薦福寺雪中餞劉蘇州》)的感嘆。不僅如此,白、劉二人還有多部詩篇涉及引用。白詩屢屢顯見:“梁園應(yīng)有興,無不召鄒生”(《雪朝乘興欲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韻戲之》);“自然須訪戴,不必待延枚”(《雪中酒熟,欲攜訪吳監(jiān),先寄此詩》);“久作龍門主,多為兔苑客”(《齋居春久,感事遣懷》)以及“兔園春雪梁王會,想對金罍詠玉塵”(《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夢得》)等等。劉詩亦有多部名篇,涉典引用,愈發(fā)膾炙人口。諸如“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技嘗”(《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遙想兔園今日會,瓊林滿眼映旗竿”(《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于此感受最深用情最苦的,概非晚唐詩人李商隱莫屬了。李商隱出身貧賤,生性耿直,雖然早已詩名蓋世但蔑視俗流,科考久試不第。嗣后命運轉(zhuǎn)寰,他有幸成為牛黨要人令狐楚的得意門生,卻迎娶了李黨中堅王茂元的女兒為妻。命運使他飽受黨爭夾縫中的生存之苦,終生漂泊苦無著落。面對自己的悲苦命運,曾發(fā)出“仰燕路而長懷,望梁園而結(jié)慮”(《上范陽公啟》)之嘆,希望能得到有關(guān)當(dāng)權(quán)者的賞識和理解。隨著母親與岳父的病逝,李商隱徹底失去了生活中政治上的靠山,拖著病軀在洛陽賦閑度日。迫于一家人的生計,百無聊賴中念及早年好友、時任朝中右司郎中的令狐绹,猶豫再三,終因有所求而修書一封《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樹久離居,       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詩中悲凄難奈,字字喋血。早年好友而今別如云泥,有所求而又難于啟齒,只有化典活用以曲情達意。你看,遠隔千里,雖有梁園維系,但賓客而“舊”,相如而“病”,怎一個“苦”了得!
    及至宋代,詩詞文章多發(fā)軔于議論,使得典化梁園大發(fā)異彩。神宗元豐初年,蘇軾在知州任上自徐州移職湖州,途中經(jīng)由南京(今商丘市南),曾有詩作寄子由五篇。其時弟弟蘇轍正在商丘。念及兄弟二人時常談?wù)摿簣@,蘇轍一日煩悶中前往斯地拜謁后大失所望,遂《和子瞻自徐移湖將過宋都途中見寄五首》詩曰:“梁園久蕪沒,何以奉君游。故城已耕稼,臺觀皆荒丘。池塘塵漠漠,雁鶩空遲留。俗衰賓客盡,不見枚與鄒”。不幾日雪霽日晴,蘇轍與友人深情追憶中再訪梁園,卻是另一番感慨:“高會梁園遺勝在,早知詞賦似相如”(《喜雪呈鮮于子俊三首》)。蘇軾玩味許久,追人及己,卻生內(nèi)疚之愧。時值四川鄉(xiāng)黨、“我擊藤床君唱歌”的密友趙成伯,官居郎中家續(xù)麗人,念及自家亡妻阿弗,蘇軾在慶賀中伴以自嘲:“知道文君隔青瑣,梁園賓客敢言才”(《趙成伯家有麗人……次韻一笑》)。有所不同的是,作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則始終對梁園贊嘆不已:“翹材必定延枚叟,宣室終須記賈生”(《送王定國通判河南》)。時在南宋,同為“豪放”一派的詞人辛棄疾,更有“兔園舊賞,悵遺蹤、飛鳥千山都絕”(《念奴嬌·兔園舊賞》)的拗峭奇崛之語。詠史記懷,各抒心聲,使得宋代文壇異彩紛呈。
    元、明、清時期,景仰、傳唱梁園文化的詩文篇章,不僅庚續(xù)不斷且呈愈演愈烈之勢。金元史上最偉大的文學(xué)者元好問,在游訪燕趙大地后,留下了不少傳世之作。其中《宿翠屏口》一詩,戲言自身“授簡如聞數(shù)枚叔,乘車初不少馮驩”,盡顯其身系閑官、詩主風(fēng)骨的一代風(fēng)范。后代詩人楊弘道盛贊其風(fēng)骨文采(《鷓鴣天·留贈元遺山…》):“邂逅梁園對榻眠。舊游回首一凄然。當(dāng)時好客誰為最,李趙風(fēng)流兩謫仙”,將元好問與李白、高適譽為同格。明清兩代距漢梁孝王的時代更為遙遠,梁園卻仍是詩人心頭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歷史的滄桑感則是這一時期詩作的基調(diào)。王翰的詩文集《梁園寓稿》就語出蒼涼:“秋入梁園木葉稀,可憐歸計棲霞遲”;“一夕清霜木葉殘,地爐無火客衣單”,透出的盡是詩人的落寞與困頓。中期詩人李夢陽面對燕山大雪,想起了梁園詠雪盛事,沉吟“今為梁園客,獨對梁園雪”(《梁園雪歌二首其一》)而鉤起了心中的傷感。王廷相的《梁王歌》則直抒胸臆,道出了對梁園衰敗的感傷和不平:“今人空作古人風(fēng),抱策為儒嘆不逢”;“不信試看梁王苑,狐兔草馳鬼火吹”。明末清初,商丘名士侯方域,其梁園詩作亦仍難免哀婉與感傷,但卻增添了自負與自豪。為此在家鄉(xiāng)他與文友六君子,結(jié)為“雪苑社”,暢游鄉(xiāng)里,筵飲唱和,成為當(dāng)?shù)厝侨搜蹮岬囊坏里L(fēng)景。清人顧炎武有時更是激情難遏,面對友人來訪,脫口而出“人來楚客三閭后,賦似梁園枚馬游”(《重過代州贈李處士因篤在陳君上年署中》)。不可不提的是,梁園文化的廣為流傳,許多名言趣句亦衍化為鄉(xiāng)間百姓的俗話俚語。就連《水滸傳》中魯達、武松等人,在不同場合曾多次發(fā)出“賞月要賞梁園月”、“梁園雖好 ,不是久戀之家”的感慨,從中可見一斑。
    而今,新中國已全面步入新時代。乘時代東風(fēng),開一代新局,為梁園文化無疑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廣度促其得以傳承和發(fā)展。放眼望去,不僅在商丘,占地一千多畝的漢梁文化公園,沿襲著昔日梁園的輝煌,傲然屹立于豫東大地之上,還開發(fā)嵌附著一系列諸如芒碭山梁國王陵墓群、僖山漢墓文物館以及陳勝墓、孔子避雨處等等別有特色的文化景點,使得梁園從歷史深處走來,以濃厚的文化氣息帶給今人以無窮的感悟和思考。而且在全國,在廣袤的神州大地,到處飄揚著文化自信的旗幟,召喚著優(yōu)秀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鼓勵國人從包括梁園文化在內(nèi)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吮吸培植情感智慧的乳汁和精神信仰的情愫,以超強的軟實力不斷助推民族復(fù)興的騰飛。
   噫,偉哉!“梁園”文化情亙古今,功在千秋!



電  話   13572538266


               



    
 
最后更新
熱門點擊
  1. 老家二十四節(jié)氣
  2. 苜蓿
  3. 醫(yī)學(xué)生的吶喊
  4. 走丹江
  5. 溫暖的手
  6. 激情葫蘆島
  7. 相聚貴陽
  8. 夜航黃浦江
  9. 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
  10. 與兒童一起過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