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起于陜北大地,其中的終南山自古“道教發(fā)源,遵道圣地”;連綿兩千余公里,橫跨神舟;將中國劃分成南北。古人甚至將圣山“昆侖”與秦嶺并稱“中國圣山之首”。秦嶺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產(chǎn)生的影響,為歷代最大。 終南山與華山作為秦嶺在陜西的標志,皆被譽為“文化山嶺”。秦嶺,更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根脈”。2021年春,我從陜北延安抵達陜西西安。站在大地上,遙望秦嶺。雄姿英發(fā)、博古蔚然的聳立,宛如擎天一柱。秦嶺在陜西一段,茫茫然又凄凄然;冷清而肅穆,如同訴說著中華大地上,遙遠的故事與漫長的歷史。此前,我在延安返回西安的路上,曾探訪過咸陽。它曾是秦帝國的首都,戰(zhàn)國兵馬縱橫的中心交叉點;煙火要塞,風沙漫天,給整座城裹上莊嚴的面紗。秦嶺的背影,在風沙中,隱約的彰顯。這是秦嶺,給我的第一印象。 常言道“秦嶺有十八道彎”。倘若從延安出發(fā),經(jīng)咸陽輾轉西安,再一路南行;或跨過秦嶺,直抵嶺南。一路上,你能看到古人遷徙與文化一度繁榮的遺跡。秦嶺十八彎,便是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變化;記載著民族千年的發(fā)展。大道巍然,有如泰山;小道淳樸,猶如嶺南。王維曾在回憶中,寫道“自秦嶺山脈以北,唐都以南,皆已籠于赤下”。這里的赤下即文化交流與商品交易甚是繁榮的描繪。 3月底,正值陜西境內,花草蔥蘢,野樹飄香。我站于秦嶺南麓,朝山下俯瞰,云層壓低著帽子,將愛撫綿柔的,輕輕地籠在山川河流之上。山下是廣袤無垠的土地,再往下,就是西安與城西北的咸陽概貌;這些都隱在云霧繚繞中,讓人看不真切,卻增添一份朦朧的美感。秦嶺曲折的彎道,在我的腳下,讓我感到堅硬而酸澀。環(huán)繞16號公路的山道,自漢代就已經(jīng)修葺。約半米寬,長則目光極遠處亦無盡。太陽高高的掛在頭頂,昆蟲與蜜蜂,在山野中“嗡嗡”叫著;像在呼喚我深入秦嶺。我沒有放慢自己的步伐,背著包,堅定的走了一段去往山谷中的村莊。目標為周至縣城。 秦嶺的山路,曲折而盤桓!蛾兾魅請蟆份d“周至縣是秦嶺古道上,為數(shù)不多,尚有人煙的鎮(zhèn)集”,相傳民風淳樸。我認識的一位阿嬤送了我一頂帽子,帶我深入她在秦嶺的果園。春季,果園里到處都是紅花綠葉,殷勤的蜜蜂正忙碌的采摘著花粉與花香。它們嗡嗡的,又震顫著翅膀在花叢間飛舞。猶如飄來的絲帶,相互恩愛的舞蹈者。阿嬤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整座果園被秦嶺的樹,濃密的掩蓋;宛如世外。桃花盛開了,三月春風將溫暖,送入屠戶,也送至農家。農人們留守在秦嶺古道上,建造了村莊;演變成鎮(zhèn)集。才有今日的場面。 我仔細打量了一番,林木遍及山野,農人無處休閑,唯有歡樂的種植。棉花、麥芽與桃花、杏林都是秦嶺彎道邊,富饒而給人溫暖的美景!缎绿茣酚涊d:佛教就是從秦嶺南麓北上,直抵當時的首都長安。從東漢到唐代,千年流轉的光陰,走過了秦嶺漫長的道路,逾越過十八道彎口,進入陜北。造就了它在中國文化史的輝煌,東晉的佛儒并稱,相互融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既包含本土的儒道,也囊括外來佛學。這是秦嶺在中國版圖上,橫跨的歷史功績。 由文化縱觀歷史,在秦嶺的庇蔭下,秦王朝完成了中華一統(tǒng)的偉業(yè);更奠定了中國千年“農業(yè)國本”的思想基礎。其實,這也是民族的物質基礎;開創(chuàng)了農業(yè)文明的第一個高峰。其后,山佑漢脈,在巍峨的秦嶺中,漢朝又奠定中國遼闊的版圖,秦嶺成為文化的制高點,民族從此越過奠定之后的輝煌。我從小村莊,眺望秦嶺。山水依舊,漢風猶存。它無限的伸向遠方,輾轉進入中原。秦嶺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猶如一條血脈維系著山川河流。這里有廣袤無垠的地,郁郁蔥蔥且綿桓不斷的森林?瓷先ィ孟駚児盼醋。唐朝后,宋元明清都遷往南方與東方,唯獨秦嶺還屹立在故地。但漢唐的輝煌,又是后世王朝未能超越的。所以,秦嶺的意境,在中國歷史的層面,又高了一層。 再由歷史正溯文化。老子《道德經(jīng)》在秦嶺完成,道家祖源“終南山”“昆侖山”也大致都在秦嶺山脈上。當年,儒家孔子與儒教的弟子,也都經(jīng)由秦嶺輾轉進入嶺南。完成文化傳承,思想一統(tǒng)的盛世明舉。秦嶺,又像思想與文化的至高山巔,讓人一眼望不斷其英姿颯爽的“脊梁”。 當我走過千里之遙的山路,抵達太白山。便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之感。與當年的杜甫、白居易一樣,為山河婉轉、國勢興隆感到高興。更重要的是,人在山巔上,看見常人于常地無法看見的風景。這便是秦嶺的云霧;秦嶺的山脊;秦嶺的泉音;秦嶺給人帶來的深厚的底蘊。我能感到,這大山深處的安靜,其中既有歷史的漫長,也有時光的蹉跎;既有文化的積淀與人民的遷徙,也有十八道彎口給民族、民族精神與神州民眾的淬煉。正是這種淬煉,才塑造出了千年血脈未斷絕的中華民族。秦嶺十八彎,給我留下的,卻是深遠的記憶與深厚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