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帶著崇敬的心情叩拜白居易墓園的。
丁酉初秋,連綿秋雨淋濕了心境。索性冒雨向洛陽進發(fā),抖落滿身疲憊,撂下俗事煩惱,到龍門禮佛,品古代雕塑藝術的博大精深;叩白園,憑吊憂國憂民一代詩人白居易。
天公作美,清晨,推開窗戶,映入眼簾的不再是漫天烏云小雨淅瀝,雖稱不上晴空萬里,倒也風清氣朗。到得龍門東山琵琶峰下,但見流水潺湲,林木森森,百草豐茂。拾級而上,蜿蜒的小道旁,一處亭子,曾經(jīng)是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一班好友對弈飲酒品茗論道之所,蓬勃樹蔭下,泉水在叮咚,鳥兒枝頭歡唱,好一派幽靜。置身亭中,耳畔縈繞大自然清音,眼前浮現(xiàn)文人雅士舉杯把盞吟詩作賦的瀟灑俊逸,不遠處,似有琵琶聲聲慢,感嘆相逢何必曾相識……
步入樂天堂,迎面白居易塑像,神態(tài)飄然,把人帶向遙遠,穿越時空,移步近前,欣然與之對話。作為讀書人,在名垂千古的詩人面前,再不敢妄稱文人,可文人的情懷不曾減弱。深知文人基本素養(yǎng),需體恤底層人疾苦,有一腔愛國憂民情愫,作文不裝腔作勢,處事胸懷坦蕩。《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諸多詩作,讀來平易淺切,明暢通俗,令不識字的老媼都能讀懂,詩文雖沒有李白詩句那樣充滿浪漫情調(diào),也不像蘇軾詞賦那般放蕩不羈,其平淡真實還原世事本真,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表達對貧苦大眾的同情,充分體現(xiàn)“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主張,還有古稀之年遭貶偏遠之地,心中牽掛不是個人得失,依舊心系百姓,這等高潔品格,自然會令人敬仰萬古流芳。
這興許與詩人少年時代經(jīng)歷顛沛流離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寒窗苦讀,入仕途,意在報效國家,惠及民眾,怎奈宦官飛揚跋扈,百姓身陷苦難,只好用詩歌抨擊時弊,喚起執(zhí)政者覺悟,抒發(fā)對大眾百姓的同情。白居易為官清廉正直,始終不忘民苦,堂內(nèi)一聯(lián)“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足可涵蓋其大愛情懷。
走出樂天堂,對面便是香山茶社,我無意品茗賞景,直奔峰頂而來。翠柏叢中,磚砌圓形墓丘,長眠著詩人白居易。不忍觸碰吊唁詩人的文字,挨到墓前,但見芳草萋萋,天幕低垂,端視“唐少傅白公墓”墓碑,一種莫名的悲情涌上心頭。雙手合十,三揖九叩,以虔誠的心敬仰詩魂,膜拜文學偶像,灑兩行清淚,祭萬古英靈……
轉過身,抬頭仰望,墓園門首,乃是張愛萍將軍手書“望闕”。退出園來,站在石階回望,諾大的墓園零星散落著拜謁人群,墓丘顯得孤獨冷清,恰似詩人一生,雖尊為少傅,喜酒善詩,修建香山寺,出資開八節(jié)灘,日常卻過著清貧生活,這難免讓人傷感。偶爾一撇,那幅清麗的隸書對聯(lián)“嵩煙半卷青綃幕,伊浪平鋪綠綺衾。”讓人眼前一亮,這是我仰慕的已故老一輩書法家、曾題寫《今古傳奇》刊名的王遐舉先生手筆,心境便稍稍舒緩。
眼前又浮現(xiàn)驪山腳下常演繹著的《長恨歌》,是文學傳承了歷史?抑或時代成就了文人。我要說的是,因為文學,這個世界豐富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