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村里有城墻,高約四米,底部寬約一米,頂部寬五六十公分,由黃土夯成,環(huán)村一周,只有南北設(shè)有出入口,原來村子的南出口有城樓,是進出村子的主通道,“文革”中“破四舊”被拆除;村北的出口僅能通過一輛架子車,以前長期被圍墻堵著,后來社員由于進出的需要,把墻砸了個豁口,豁口越來越大,后來就正式成為一個出入口了。
城壕深約四米,寬十二三米,長度與城墻相當,可想當年打城墻時挖了很多土,形成了城壕,除南門外沒有城壕外,環(huán)村皆有。城壕里長著各種樹、艾蒿和雜草,其中一段還長著蘆葦。城壕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好去處,也是社員們平時倒垃圾的地方,什么死貓、爛狗、死雞、死老鼠就往里邊扔。城壕里雜草叢生,常有蛇出沒,經(jīng)常有在城壕里玩耍的小孩子被紅的、綠的蛇嚇得哭著跑出來,一段時間內(nèi)再不敢下城壕去玩。大一點的孩子經(jīng)常下城壕撿破臉盆、骨頭、廢電池,他們會手拿一根棍子,邊摔打邊吆喝,把城壕里的蛇嚇走,再去撿那些骯臟的廢品,賣給收廢品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陸續(xù)有人家填了城壕開后門,到了九十年代,大部分人家都開了后門,城壕基本被填平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找不到蹤影了。
澇池
澇池在村子南口,有二三畝地大,水深大約七八十公分,下大雨后可以達到一米深,底下全是黑色的淤泥,里邊蓄滿了長滿綠繡的水。澇池的補水來源之一就是一二小隊唯一的水龍頭,水龍頭有胳膊粗細,高一米六七,社員挑水換桶時漏掉的水和洗衣、淘菜的水,都流到澇池里去了。平時下雨的水也流到澇池里去了,下雪時社員也把家里的、路上的雪用獨輪車推上倒在澇池邊,雪化了以后,水也就流到澇池里去了。澇池也是村里所有牲口的飲水池,一到夏秋兩季,從地里干活回來的牲口們先要在澇池里喝足了水,才懶洋洋地回飼養(yǎng)室去,如果有社員不把他們拉到澇池邊上去,它們會主動拖著社員去澇池喝水。
澇池周圍生長著一圈柳樹,唯有水龍頭邊上是一棵上千年的榆樹,樹冠直徑有四五十米,樹干直徑有一米五,三個人合抱都抱不過來,樹上架著大隊的大喇叭。柳樹基本都有一個人的腰粗細,樹高都有十多米,有巨大的樹冠。每年初春,柳樹們就會露出新芽,然后四處就會飄滿柳絮,這時候,小孩子們就會折一枝柳枝來,把樹骨與皮輕輕揉松,抽出樹骨,樹皮就成了一節(jié)空管,截下四五公分來,用鉛筆刀把一頭邊上的表皮削去半公分左右,這樣就用樹皮做成了一支柳哨,吹起來聲音清脆,雖然單調(diào),但這已是童年的美妙之音了,也是村里每個孩子童年、少年時代的一大樂趣之一,是無法抹去的純真的童貞記憶。
澇池邊上的這一圈樹形成了一圈面積很大的蔭涼地,尤其是在老榆樹下,遮陽的效果最好,常有夏秋時候從地里回來的社員坐在樹下乘涼。“文革”時期兒童團、少先隊站崗的地方也在老榆樹下,加上不斷前來挑水的、飲牛的、洗衣的人們,老榆樹下簡直就是全村人的會議中心和活動中心,當然也是一個消息中心。
磚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政治經(jīng)濟開始松動,發(fā)展經(jīng)濟的風(fēng)也吹到了我們村里,大隊決定辦一個磚廠,于是就開始挖窯、買制磚機,派人去別的磚廠學(xué)習(xí)燒磚的技術(shù)。各小隊分別派十幾個人在小學(xué)校的對面挖了兩個大土窯,窯高五米左右,內(nèi)部呈圓弧形,直徑大約十米。把挖出來的土就地做成了磚坯,壘成一排排,等磚坯干了以后,用架子車拉進窯里,然后就封窯點火,窯上用土箍成一個一米深的大土圈,里面放滿了水,形成了一個水池,靠著滲下去的水,把窯里的磚最后變成藍顏色。
再后來,大隊在學(xué)校右側(cè)用十多畝地重新建了一個小有規(guī)模的磚廠,制磚的機器也比原先進步了很多。新的燒磚窯是一個長七八十米、寬三十多米、高四米左右的一個大窯爐,窯爐頂部是一個大平臺,每隔二三米就有一個老碗口大的燒窯口,上面蓋著一個碗口大的鐵蓋,鐵蓋上有個環(huán),用鐵鉤套在鐵環(huán)上,燒窯人左手用力一拉,鐵蓋就被拉起,右手用一個長把大鐵勺一樣的工具挖滿煤粉,倒進窯爐,就這樣一個一個地做下去,窯爐里的火就不會熄滅。把土坯裝進窯爐后,用黃泥把窯口封住。這樣的窯口環(huán)窯爐一周,每隔四五米就有一個,便于很多人同時工作。這種未用水滴滲的方式燒出來的就是紅磚。
燒好了的磚出窯是個很辛苦的活兒,因為窯里溫度相當高,很多人都是光著膀子進去拉磚,拉了一趟出來,人已經(jīng)變成了黑人,除了渾身的汗,就是像狗一樣大口的喘氣。三五趟下來,就像是從煤窯里出來的一樣。有些社員為了多掙點錢,也顧不了許多,外面有水龍頭,他們在水龍頭下沖一把臉,頭上頂著條濕毛巾,又拉上架子車進窯爐去拉磚了。
漆水河
漆水河發(fā)源于麟游縣山區(qū),流經(jīng)永壽縣、乾縣、扶風(fēng)縣到達邰城縣,最終匯入渭河。
漆水河是村里所有少年兒童快樂的源泉。那時河寬六七米,最寬處十多米,只要下大雨,河里就會發(fā)大水,發(fā)大水的時候,有些低岸地區(qū)河的寬度可達二三十米,常見洶涌、渾濁的河水呼嘯著向前沖去,時常會沖塌兩岸的河堤,使河水更加渾濁。
當天氣晴朗、無風(fēng)無雨的時候,在夏季來臨的時候,漆水河就顯示出了它靜美的一面,河水清澄,宛如一條在陽光下閃著鱗光的魚。河岸和河灘上長滿了野花、野草,蜻蜓、蝴蝶、蜜蜂和螞蟥等在花草叢中飛舞,常有大馬蜂來湊熱鬧,那一幅純美的鄉(xiāng)間河灘美景已經(jīng)烙在了每個人的心里。村里的小伙伴們就會一頭扎進河里,用簡單的狗刨在河里游泳,年齡大的游得好一點,年齡小的只能在淺處戲水,偶爾鉆到深水區(qū),忽覺腳下沒底,于是呼喊救命,小孩就會被大孩拉出深水區(qū),但喝三五口河水那是常有的事。
游累了,在河邊抓幾把黑泥,抹在身上,然后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少年的天真無邪,加上這自然的景色,就成了每一個男孩子心中無比珍惜的童年記憶。河岸邊本來種了很多柳樹,粗的有一個人腰那么粗,細的也有胳膊那么粗。由于發(fā)大水,沖走了不少柳樹,因此河岸兩邊的柳樹并不齊整,有的地方缺得還挺多。這些長在河邊的柳樹,吸足了水分,長得也快,一年一個樣。每年五月份以后,河岸上的柳樹葉子就長全了,而且比其他地方的柳樹葉子發(fā)芽早、長得快,已經(jīng)可以成為地頭歇涼的絕佳選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