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窯洞
李默
窯洞,顧名思義,就是在山腳下挖出來的供人畜居住或貯藏物品的空間,是人類居住形式的一種。窯洞有大有小、有深有淺。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挖之。
沒見過窯洞的人可能會說,以你的描述,窯洞靠墻而挖里面黑洞洞的,有什么好?
殊不知,窯洞里也會有使人留戀的風(fēng)景、旖旎的光陰。
說起窯洞,來自大山里的朋友大概都會感到親切,因為窯洞曾經(jīng)是我們的安樂窩。我相信,窯洞里的悠悠時光是會永久的縈繞在離家游子的腦海間的。
我出生在山里,大家可能不相信,我的小學(xué)一至三年級都是在窯洞里度過的。自然對窯洞有著一種濃濃的、剪不斷的情誼。至今想起伙伴們在窯洞里朗朗的讀書聲和打鬧時的嬉笑怒罵聲,仍然感覺很留戀。
條件好的人家,窯洞也可以安裝寬大的門窗,即使家里條件不好,也會安裝一個小方格的窗戶,門頭頂還有一個正方形小窗。所以,大房間里可以享受的陽光和月銀,窯洞里一樣也不拉。再說窯洞一般都挖在向陽的一面,因此,陽光可以從早照到晚。
我還是來說說我家的窯洞吧。
由于小時候家里窮,蓋不起房子,窯洞既能住人,又能貯藏下生活所需,爸媽有的是力氣,所以,一連挖了六七個窯洞,僅主院就有三個,當(dāng)然其它幾個窯是供畜生住的。
左邊起第一個窯洞是火窯。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做飯的窯洞。里面有父親用他打的土塊起起來的大灶臺,灶臺靠墻的地方又有一個小臺子,是放碗筷的地方。母親每天都會用她的巧手把簡單的食材操縱成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記得每天的中午或傍晚都會有一股飯香把饑腸轆轆的幾個玩瘋了的孩子吸引回家。最里邊靠墻的地方是三個土臺子,父親用水泥抹得油光溜滑的。從下到上依次從寬到窄,按廚具的大小輕重擺放,看上去特別舒服。站在窯腦里抬眼看,一縷陽光透過白紙糊成的木格窗戶,斜照在父母的炕上,給人一種暖暖的、溫馨的感覺。
中間的窯是全院子的窯王,也就是主窯。不但深而且寬大,從底到頂大概有兩個半人立起來那么高。我清楚的記得,這個窯是母親利用農(nóng)忙之余一鍬一鍬挖、一背簍一背簍背出來的。到頂上夠不到的地方,是陰雨天父親不放羊了,支起架子幫著挖成的。我感嘆母親的毅力和堅持。因為大的緣故,我們習(xí)慣稱他為大窯。所以這個窯也最敞亮。炕自然很大,爺爺帶著我們幾個孩子住在這里。那時,頑皮的弟弟老愛在炕上打鬧、翻跟頭。
最里面是糧食和谷物等,父親用山里拔回的類似蘆葦狀的草編了好大幾個“全把”,分別把各類糧食囤起來。在我的記憶中這些貯藏糧食的“全把”和炕是用一個土墻隔開。這里貯藏著永遠(yuǎn)吃不完的糧食的同時,也隱藏了我的童年里最美好的純真和樂趣。因為這里是我們幾個孩子玩藏貓貓的地方。哥哥雖然不愛玩,但他會在一旁放哨,一旦父母回來,就立即打個口哨,剛剛還喧鬧的窯洞里頃刻間便鴉雀無聲,隨后再把玩鬧灑出來的糧食粒掃起來,等父母不在的時候撒在院子里讓幾只下蛋的母雞吃掉。自古老人疼愛孫子,所以在炕上抽煙的爺爺是不會管這些的。只要不磕著碰著,他樂的看我們歡樂的樣子。
大窯里最吸引我們的是那個土墻上放著的神秘“百寶箱”,而掌控“百寶箱”的就是我們可親可愛的爺爺。因為他總會在我們肚子里的饞蟲蠢蠢欲動的時刻,從箱子里變出一些好吃的東西一一分掉。我常常揣測,箱子里面還有什么呢?想這些的時候,我往往都是垂涎欲滴的。但一把“鐵將軍”守著鐵箱,爺爺開箱時也不允許誰的腦袋伸進箱子。所以大多時間,我們只有望箱興嘆了。
漸漸大一點的時候,我才知道,那里面都是親戚們看望爺爺時帶來的禮當(dāng),爺爺舍不得吃,最終都一一進了我們的肚里。
邊上的一個窯洞是后來才挖的,因此,窗戶和墻面都非常新穎,我們習(xí)慣叫它新窯。這里面雖然有炕,但沒有住過人?簧戏胖、麻子或腌制的臘肉等,總之都是一些能把人饞蟲引出來的東東。但這個窯門上同樣有鐵將軍把守,母親掌管著鑰匙。
每每母親開門從里面拿東西的時候,我和弟弟會偷偷溜進去,趁母親不注意時,糊滿泥巴的小手便美美的捏一把葵花籽來,然后到?jīng)]人注意的角落過個“小年”,那種滋味簡直能香破頭。
那時候的東西咋那么好吃呢,這是我到現(xiàn)在都想不明白的事情。如今,我們住著高樓大廈,吃著山珍海味,卻再也體會不到當(dāng)年住窯洞時吃東西的那種感覺了。
窯洞的煙囪從炕角直穿透到窯頂外面。每天早晚,都有一縷縷青煙環(huán)繞山頭,因此,只要看見煙囪里冒煙,就知道炕是熱的,人的心一下就溫暖了起來。有空的時候,我就和弟弟抓著煙玩,比誰抓的煙多,可想而知,最后我和弟弟都被搶的鼻涕眼淚的。
漸漸大了些,院子里多了三間藍(lán)瓦房,兩間造屋,生活條件好多了。窯洞只用來存放物品。但窯洞冬暖夏涼的特點還是深深吸引著一家人,夏天母親會把一些吃剩的食品暫時存放在里面,冬天依然會搬進窯洞避寒。
再后來,我們徹底搬離了窯洞,搬離了家鄉(xiāng)。窯洞就像一年邁的老朽,悠悠的靜默在了山里的一角,享受著陽光的熏陶,成了一個溫馨的回憶,
隨著我家的撤離,為了響應(yīng)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山區(qū)的人家?guī)缀醵己灥搅舜▍^(qū),F(xiàn)在的城里孩子也許對窯洞沒有影響,我想再過幾年或幾十年,窯洞會真正成為大人的回憶,小孩的故事。
我家的窯洞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我們姊妹幾個都在那里面降生、在那里長大,那里貯藏了我們童年時所有的快樂,還貯藏著父母的悲苦、甜蜜和心酸。當(dāng)然,窯洞里還有爺爺娓娓道來的精美故事、飄逸著鄉(xiāng)村韻事的縷縷青煙
。
曾今,我們的祖祖輩輩都在窯洞里生活過。比如,抗戰(zhàn)時期,紅色革命根據(jù)地延安的窯洞里。有無數(shù)的決定中國人命運的抗戰(zhàn)方針在那里制定。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梢哉f窯洞是中國人在歷史上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功臣。而且,窯洞除了冬暖夏涼的特點外,還有造價低廉、施工簡便、隔絕噪音、輻射、防火、防空、防震等特點。窯洞中的氣候環(huán)境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力。還有住窯洞的人可以長壽,當(dāng)然,這也和山里的氣候環(huán)境有著必然的關(guān)系。
然而,在現(xiàn)代化快速發(fā)展的進程中,好多東西都已退化,最終淡出人們的大腦。比如:二牛抬杠,閃閃發(fā)光的犁鏵;比如:被蒙著眼轉(zhuǎn)著圈的毛驢拉著的石磨;比如:人力拉扯燒火的風(fēng)箱,等等、等等。那些慢的,幽幽的生活方式以及農(nóng)具。當(dāng)然,還有那隱秘的、曾經(jīng)給過我們溫暖和快樂的窯洞。這一切的一切在歲月的流程中,也許最終都會成為我們最最美好的回憶。成為我們這代人記憶中的珍藏品,也許再過去多年以后,我們的后代會問:窯洞是什么東西,能吃嗎?能玩嗎?但我所希望的是,雖然社會發(fā)展迅速,但有些美好的、有意義的東西依然能被人們記住,從而保留下來。
作者簡介:
李俊英,筆名:李默。生于寧夏固原縣甘城鄉(xiāng),現(xiàn)居中寧縣大戰(zhàn)場。2012年五月份加入中衛(wèi)市作協(xié)會員。在《沙坡頭》、《紅枸杞》、《賀蘭》、《黃河文學(xué)》、《鹽州文苑》、《六盤山》等發(fā)表作品十幾篇。一路走來,道路雖然坎坷,但詩歌就如調(diào)節(jié)劑一樣調(diào)節(jié)著我的生活,堅信愛好文學(xué)的信念會伴我走完人生的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