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雁塔西路,每天活動在其遠影里。
開始的時候,看它有些激動,這么盛名遠播的寶貝就在我居所不遠,微妙的小驕傲油然而生。
大多數(shù)時候,我對它漠視,似乎它是理所當然的背景。
市聲嘈雜擾亂心緒,等巴士不耐煩,或不時被路人左碰右撞的時候,我的無名火即將躥出的時候,我就望望大雁塔極熟的影,它永恒的沉默似乎可以給我安撫,讓我緩慢寂靜。
而現(xiàn)在,遇到重大困惑時,我也會看看遠處的雁塔,想像玄奘高僧在塔內(nèi)專注譯經(jīng),摒棄浮華的姿態(tài),會汲取到力量。
大雁塔建立在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天子授命,玄奘親自主持為藏從天竺國取回的經(jīng)典經(jīng)書而建。塔身7層,高64。5米。
這座1300多年前的建筑,在時光的注視下,接受過權(quán)貴膜拜,信徒瞻仰,歲月變故。依然,靜默又輝煌著。是蒼生眼中的麥加。而今天,它是西安的徽章。傲立于市徽的中央。
關(guān)于雁塔的名字,我一度認為,也聽西安本地市民講,是因秋天的時候總有大雁在塔頂棲息盤旋得名。后翻閱史料,方得知: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nèi)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yīng)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nèi)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后來玄奘建塔時候也叫了這個名字,并且和原塔造型相仿。
據(jù)說大雁塔7層中每層都有不同的風(fēng)格和藏物。說來慚愧,我在西安居住十余年,卻從未進入慈恩寺登塔。也許一切需要契機,而抒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知道緣分即將到來,我終將會虔誠探訪。朋友里有關(guān)于來訪大雁塔的故事。那是一個年輕詩人,失業(yè)間,來西安游玩。他坐了一夜的綠皮火車,來到大雁塔前,卻因為正窮困沒有買票進入,只是坐在北廣場的玄奘雕塑前,默默抽了支煙,將煙蒂熄滅仔細扔進邊上的垃圾桶里。表達了他對這個踩著絲綢之路,凄風(fēng)冷雨一匹瘦馬五年艱辛才孤身進入天竺取真經(jīng)的高僧的敬仰。他說,在那個沒有火車,汽車,飛機的年代,這種罕見的意志力讓他留下過熱淚。
而今天,大雁塔成為旅游熱點,周邊已經(jīng)開辟成公園,南廣場上還有大型音樂噴泉演出。熙攘的人流不知是否打擾了千年的沉靜?
據(jù)說,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fēng)雅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而今,曲江早已麗水不在,今天的水是重新開發(fā)的。當年新貴們曾經(jīng)題名的墻壁也已經(jīng)被火災(zāi)損毀。只有雁塔似乎被神庇護,依然安好。
雁塔題名流傳的佳話最響亮的關(guān)于白居易。他當時年僅27歲,輕狂又得意地寫到: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那份驕傲氣勢讓多少書生生羨。曾經(jīng),很多詩人在此留下華章。使得雁塔榮光不斷,縱使它無視薄名虛利。
據(jù)說,玄奘死后,朝廷將之葬在白鹿原上。后來遷到今天的長安縣城不遠處,這個寺廟今日仍在,名為興教寺。少有人去。我有些心酸,聯(lián)想到李白晚年孤單,在安徽宣城經(jīng)常獨對敬亭山,死在那里。這些人間天才,總讓人唏噓。
西安詩人伊沙《有關(guān)大雁塔》這樣吟詠:有關(guān)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什么/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fēng)景/然后再下來
我也曾和爸爸媽媽漫步雁塔廣場,合影。照片成像后,發(fā)現(xiàn)我們?nèi)?wbr>人背后的雁塔是無盡的祥和光圈。是佛的旨意嗎?愿它永佑俗世的溫暖。
我在雁塔西路上,每天遙對大雁塔。是的,我終將去登塔,但不止為了,爬上去。 |